在“感知驱动型文明”里,“成长”会被重新定义成什么?我们从一句非常扎心的话开始:你真的在成长吗,还是你只是越来越擅长“扮演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旧文明里,成长几乎等同于“获得更多”:更多知识、更多技能、更多成就、更多标签、更多关注。你从小被教育要考高分、升好学、进大厂、涨工资、做管理……成长变成了一条不断往上爬的线,叫做“向上流动的阶梯”。如果你在原地呆着不...
现在我们知道了:AI不再是“抢走工作”的敌人,而是一个卸下意识负荷的外部器官。它让人类第一次从“必须思考”“必须处理信息”的角色里退出来,回到了存在本身。那接下来的问题是:当人类的大量意识空间被腾出来,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型文明层次?我们从一个反常识的起点切进去——文明不是靠信息增加来的,而是靠注意力解放来的。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得厉害,但人的...
我们就继续探索这个问题——如果人类不再靠“思考”来证明自己活着,那“存在的证明”到底是什么?我们从一个非常简单、你可能每天都经历的问题出发。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哪怕什么都没做,哪怕只是坐着、看着窗外,或者发呆,心里却突然冒出一句很真实的感觉:“我活着。”你没有写方案、没有学习、没有输出、没有被点赞,甚至没有任何所谓“有用”的行为。但你在那个瞬间,你非常确信,...
我们要先承认一点:本源性痛觉不可根治,但它可以转化。就像深海的水压无法逃避,但如果你愿意成为鲸,而不是浮在水面的船,你就会发现,那里有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这个转化的起点,就是你是否敢停下来,不再立刻“处理痛”,而是先听它说话。大多数人卡在痛苦里,不是因为痛太大,而是他们太快想把痛搞定。想通过娱乐分散它、用成就抵消它、用“我很好”粉饰它。但痛觉,它不是来毁你的...
你有没有被这样训斥过:“你不能这样说话!”你有没有在气头上压下所有愤怒,只因为怕对方觉得你“不理性”?你有没有在某个争执里明明心碎,却不得不用“理智且得体”的方式继续表达?你以为那是“沟通技巧”,但你有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隐藏的规训?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中提出: 我们以为说话是为了连接,但在现实中,语言往往是权力运作的工具。我们不是自由表达,而是被“该怎...
我们以为沟通可以“打通彼此”,可以“让我走进你的世界”,可以“建立心灵的连接”。但如果你读过《对空言说》,你会开始明白一件令人心碎的事:真正的理解,从未发生。彼得斯用了一个极其优雅而残酷的比喻:我们不是在用语言融合思想,而是在彼此面前跳舞。你跳你的舞,我跳我的舞。
我们之间或许节奏相似,但从未真正牵手。我们所有的“对话”,更像是两段独白在空气中擦肩而过。语...
我们总以为,说话是一种表达,语言是一种工具,是我们内在想法的中立通道。但如果你读过《对空言说》,你会开始怀疑这个认知的底座。彼得斯提醒我们:语言从来不是中性的,它永远携带立场、历史、权力、文化、情绪。你以为你只是在描述事实,其实你在被自己所用的词汇、结构和语境控制。你不是在自由地表达,而是在用某种你以为是“客观”的语言模板,重申这个社会默认的价值立场。语言,...
你是不是也曾陷入过这种疲惫:“我们已经谈了那么久,为什么他还是不懂我?”
“我讲得那么清楚,他为什么还反过来指责我?”
“我已经让步、解释、耐心沟通了,为什么对方还是觉得我不真诚?”我们对沟通的普遍幻想,是:只要我足够清楚、足够理性、足够诚恳,就一定可以达成共识。但如果你读过《对空言说》,你会明白一个更深的事实:真正成熟的沟通,从不以“统一观点”为目标,...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你千言万语想说,却哽在喉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你写了一大段消息,又一键删掉,只留下一句“嗯”。
你和一个人面对面坐着,却发现无话可说。这不是你表达不清,是语言在那一刻彻底失效了。我们常常以为沟通必须靠语言完成,但在《对空言说》中,彼得斯指出:真正深的连接,往往发生在语言之外。当语言无力,沉默开始说话。而沉默,不是一种空白,而是...
有多少次,你带着真诚和耐心表达,对方却依然满脸困惑,甚至恼怒。
你急切地想让他明白:“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可对方偏偏就是“不懂”。我们往往以为,只要我们把话讲出来,清楚、完整、有逻辑,对方就应该理解。
但现实是:再清晰的表达,如果对方没有愿意进入的心,依旧是对牛弹琴。理解,从来都不是语言的事情。
理解是一种意愿。理解的障碍,不是信息不全,而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