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学校里,你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写了一封公开的“征友启事”,结果被当成“怪人”,甚至还被误会成是来追女同学的。换做是你,可能会羞愤不已,从此不再提起。可二十岁的毛泽东,却偏偏用这种“另类”的方式,去寻找未来能共担大任的同伴。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一个年轻学生,哪来的底气,敢如此大胆?这不是“好奇心旺盛”的表面问题,而是“人生目标...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灯光刺眼,咖啡已经喝到没了味道。手里敲的方案,改了三遍,还是觉得哪里不对。突然有人跟你说:“算了吧,这么努力也没用,别人资源比你强,条件比你好。”你心里是不是瞬间一紧,觉得自己是不是在浪费时间?但冷静想想,这不是表面的问题。表面看是你能力不够、条件不够,实际上,这是一个更深层的矛盾——你是在用短期的眼光看待长期的事...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因为长期的奔波和压力,突然病倒了。躺在病床上,你看着窗外的天气,本来春风和煦,可在你眼里却满是灰暗。心里涌上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康复的希望,而是“我是不是要完了”。是不是很熟悉?人生的低谷,总是来得猝不及防。看似是身体的病,看似是现实的困难,其实这不是表面问题,而是本质问题。本质是我们如何在低谷里调整心态,如何把心底的黑暗翻过去,找到那...
请先把自己放进一个具体的瞬间:任务卡在你手里,方案改了三版,团队还在看你;你很努力,你也很焦虑,你反复问自己,我到底差在哪儿。别急着归罪于天赋,也别忙着给自我打鸡血。真正的分水岭,往往不在“有多能干”,而在“怎么去想”。我们常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但更严谨的表述是:合适的思维框架,决定你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继而决定你能不能把一件复杂事做成。今天就借《毛...
不怕焦虑的人,其实是把焦虑变成力量的人。我们常常一提起焦虑,就像看见一个怪兽,立马手心冒汗,心里发慌。可是毛泽东的一生告诉我们,焦虑不是敌人,而是信号。年轻时的他,北漂,住在寒碜的宿舍,只有一件棉衣,还得和别人轮流穿;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工资低得可怜,还被许多大师当空气。但即便如此,他却依旧写文章、办社团、去听演讲,甚至在寒风里跑去天津看海,还能写下“千树...
让人开口说真话,才有可能走真路。这句话像一阵风,吹开心头积久的闷气。我们从小到大常常被教导要听话,要忍耐,要顾全大局。可真正的成长,真正的进步,从来都不是沉默换来的。毛泽东在那次讲话里说:“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这句掷地有声的提醒,其实不只是政治上的要求,更是生活里的智慧。怕听不同的声音,其实就是怕照见自己。怕别人批评,其实就是怕面对真相。可世界的运行规...
读书若只为消遣,那只会让时间过去;读书若能照进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光。毛泽东说过一句话:“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话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它点出了一个核心:读书不是点缀,而是生命的根基。很多人觉得读书就是获取知识,可毛泽东的方式告诉我们,读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住多少,而在于能不能在复杂的现实里用出来,能不能让读过的字变成活生生的判断...
真正不虚度时光的人,往往心里有火,脚下有路。人们读毛泽东过春节的故事时,总会心生震动。别人过年,是烟火团圆、吃喝玩乐;他过年,是办夜校、写文章、建学会、发动群众。表面上,他没有好好休息,实际上,他是在把节日变成人生的刻度,让每一次年轮都刻下奋斗的痕迹。春节,不只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更是一个人检点自身、确定方向的节点。毛泽东之所以被人记住,不在于他天生比别人聪明...
人生最怕的不是困境,而是困境里跟着别人瞎走。一个人活在世间,总会有那么些时刻,觉得身边人不理解,甚至觉得被排斥。小时候也许是因为性格和别人不同,读书时可能是因为想法和同学不一样,长大了更可能是因为坚持的方向与周围大环境不合。当这种时候来临,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退让,想着随大流,想着大不了就混日子,但心里其实明白,这种“混”并不能真正让自己安宁。文章里讲毛泽东的一...
想改变别人是最难的,能改变的往往只有自己。人生走到某些路口,总会遇到分歧。一个人心里装着山河大地,一个人心里想着柴米油盐;一个人信奉改造世界要以雷霆之势,一个人坚持改造人心要以细雨润物。谁对谁错?往往不是一句话能说清。可我们常常掉进一个误区:只要我讲得够真切,摆得够道理,对方一定能被说服。于是苦口婆心、据理力争,到最后发现——关系破裂了,心力耗尽了,对方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