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阳明心学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说起——“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不仅是儒学在心性问题上的巅峰表达,也藏着人和世界之间最深刻的张力。而如果你带着《矛盾论》的眼睛去读,会发现它几乎就是对矛盾四大命题的另一次诠释,只不过是更柔和、更内观、更日常的版本。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说的是人之初并不是天生带着善恶判断...
我们走到最后一节了。抓住主要矛盾,是一切洞察的落脚点。毛主席讲: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总有一个矛盾处于主导地位,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与转化。阳明讲“主敬”,讲“心之主宰”,讲的是同一件事——你要在所有拉扯中,抓住真正值得你用生命回应的那个点。这听上去像是哲学,其实极其生活。你想一想,多少次你日子过得乱糟糟,是因为你被无数细枝末节牵着鼻子走——刷手机、做家务、处理...
我们继续。矛盾终将统一。这句话很多人一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是不是只要我熬一熬、等一等、忍一忍,生活就会变好,冲突就会消失?但现实是,很多人的等待并不会等来“统一”,反而把自己越等越分裂、越等越痛苦。为什么?因为他们误解了“统一”的含义。毛主席说“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统一”,这不是说两个对立的东西最后握手言和,而是说,当你站在一个更高的系统里看,你...
我们继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这句话你可能从小就听过,甚至可以背出来。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真正的成长,是在哪些时刻发生的?是不是每一次都伴随着痛苦、冲突、动荡?甚至有时候,是在彻底崩塌之后,才生出新生的。毛主席说,矛盾推动事物发展。阳明心学却不强调“发展”这个词,他讲的是“知行合一”——一种内在真实的展开。乍看之下,一个强调客观规律,一个强调主观修为。但...
好,我们继续。矛盾的特殊性,是“致良知”的具体工夫。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层。因为人往往一听到“矛盾普遍”,就陷入了宏大的哲学快感,仿佛一秒就理解了万物的运行规律。但一转头,面对眼前的矛盾,却又无从下手。为什么?因为“知道普遍”并不等于“活得具体”。阳明讲“致良知”,什么意思?不是让你站在道德高地审判一切,而是让你在最日常、最真实的境遇里,去做那一件你内心知道...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明明一件事已经决定了,却又在脑子里反复琢磨,左推右想,翻来覆去没个完。你也许觉得是自己太优柔寡断,太焦虑,太敏感。但我们换个视角来看:那不是犹豫,是“你体内多个版本的自己,在吵架”。毛主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这句话若只是当“社会规律”来看,确实震撼,但离你远。但阳明心学告诉你:你的“心”,才是这个“运动变...
一、矛盾的普遍性,是“心即理”的必然映射毛主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无时无刻不在。阳明心学说,“心即理”,世界的一切,都不离你的这颗“本心”。表面上看,一个在讲世界运行规律,一个在讲主观内在构造。但你看深一点,他们是在说同一件事:外部世界之所以是矛盾交织的,是因为你内心本身就充满冲突、拉扯、纠结与方向不明。比如你一边想自由,一边又想安全;一边想冲出去做...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老子的“道”毛主席说:矛盾无处不在,一切事物内部都充满了矛盾。老子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矛盾之“二”,是万物存在的前提。从这个视角看,矛盾不是一种“坏事”,而是存在的基本方式。正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一切生发都源于两极的交互拉扯。所以在一个真正懂得“无为”的人眼中,世界本就如此,矛盾不需强解,它是系...
我们总以为,好人能扛住更多。
他们诚实、共情、负责、有底线,仿佛内心有一道天然的防线,可以在复杂系统中始终保有自我。但《凶年》里的现实却是:
真正最先崩溃的,不是混日子的老油条,不是麻木不仁的执行者,而是那些最善良、最有良知、最想改变点什么的“好人”。因为他们太认真了。
他们不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在承接一份责任。
而现实系统最无法承受的,恰恰是这种“...
如果你从警匪剧、推理小说里得知“真相终将水落石出”,你或许会带着某种浪漫主义的正义信仰,认为只要足够聪明、细心、执着,终将拼出一切线索、锁定真凶。但读完《凶年》你会知道:
现实世界的破案,靠的不是才智,而是侥幸。
不是逻辑推理,而是漏洞显现。
不是搜集线索,而是秩序的一次性断裂——刚好让你看到了裂缝。西蒙写的不是破案过程,而是“不破也得案”的真实。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