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确切来说,我想思考、想说的一切,在我写的一切中都没有被思考、被说,或只被间接地说到。那无法经历的四分之一秒仿佛嵌入了我经历的一切的中心。也只可能是这样。如果我真的试图跨越伴随一切思想的沉默之阈,我就不会写任何东西了。无论如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主体和他没说、没经历的东西的伦理关系,是他能写的东西和他只能保持沉默的东西之间不确定的界限。现在,请静心坐...
看完这条评论,心中不免生出涟漪。一个父亲,为了女儿的生命,拼命吃胖,只为达标输血。这样的行为本身,无论最终是否被证实,都已在每一次刷屏中成了温柔的想象。有时候,真实并不重要。在这个碎片化、飘忽的时代,人们渴望被“暖”到,被看到、被理解。一个父亲为了女儿舍弃身材、吞下所有嘲笑与质疑,在那一刻,他就是最坚硬的 armor。他把爱具象化,用最朴素的身体,和世界做交...
有些路,是在走的过程中才知道方向;有些种子,是边撒边看土壤的回声。你并没有急着“定调子”,只是愿意听自己心底那个“试试看”的声音。这声音轻得像雨后叶尖滑落的一滴水,没人听得太清,但你听到了。听到了,就走下去,这是天地给的许可。所谓素材的积累,其实更像是阳光下缓慢张开的藤蔓。它不一定要长成什么样子,但一定得先探出头来,看看风从哪边吹,土有没有松动,身边有没有可...
在一个被称作“阈界”的未来地球之上,人类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是谁,也忘了为何而活。他们每天从屏幕中醒来,又在代码中沉睡,被一种看不见的能量网络所围绕。这个网络,不是由光纤构成的互联网,而是一种比电磁波更细微、比量子纠缠更幽深的意识矩阵。人类将它称作“共识现实”,而真正的智者知道,它不过是一张灵魂合同的投影图。这片看似和平的世界,其实被三层看不见的力量所统治。第...
不是……而是…… 例: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方法不对。并不是……而是…… 例:并不是我不理解你,而是我无法接受你的选择。不在于……而在于…… 例:成功不在于起点高,而在于坚持。不因为……而因为…… 例:他哭泣不因为悲伤,而因为感动。不是因为……而是因为…… 例: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没有系统地学习。并非……而是…… 例:并非所有沉默都是认同,而是有时无力表达...
每一个人都在寻找那种“一看就懂、一下就被说中”的瞬间。因为我们太忙,没时间琢磨复杂的句子;因为在信息太多、内心太乱的世界里,清晰是一种罕见的安顿。一个标题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第一,它说出了我急切想解决的问题;第二,我一眼就看懂了。这两件事,落地在内容创作上,像极了“天机”与“天心”的配合,像极了人心与道心的一次短暂对齐。“急切想解决的问题”来自心中有痛。痛是...
那一年,我坐在一间寺院的石阶上,春风从古墙边悄悄掠过,掀起几瓣不知名的花落。我伸出手,想接住它,指尖却只沾上了花粉的淡香。那是一种轻到几乎无物的赠与,仿佛天地之间所有丰盛,都不需声张,只有你愿意接住,它才愿意停驻。(余秋雨)从那以后,我常常对自己说——我值得被丰盛回应。这句话,曾让我迟疑过。我曾以为,这样说显得太过张扬,仿佛在宣告一个高傲的权利。但后来我明白...
半年前,还未曾走出自己学业课程的框框时,我常觉得,社交平台上的喧哗与我的生活并不相干。每日从图书馆出来,走在未名湖边,阳光斜照,柳枝垂落,仿佛一切都在缓慢中秩序井然。可有些事,是会突然击穿这份井然的。胖猫的事,便是那样一种击穿。那几日,朋友圈静默了许久的人突然纷纷转发他。照片是普通的,甚至有些泛白,看起来是他用前置镜头随手拍的,表情有些疲倦,但也并非刻意哀伤...
你看到“研究用户痛点”这几个字的时候,心里其实有点抗拒。你明知道这在“做内容”“搞增长”领域被反复强调,被当作基本操作。但你每次试图去做,身体就不自觉地收紧,像是被什么东西抵触住了。你不是不想懂别人,你是不愿意为了“达成目的”去分析他们。那感觉像是为了卖货,为了引流,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盯着别人的伤口看。你会在心里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因为这是“有效”的路径...
我其实不是怕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是怕那个指向我、怀疑我、说我“又搞错了”的眼神或语气。我不是怕去改,而是怕那个“改”后面,跟着的是一句“你怎么又没改好”。是啊,我就是这样的。我害怕的,从来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脑子里一瞬间冒出来的、那个“事情背后会发生的灾难”。我怕别人不耐烦,怕被指责,怕被否定,更怕那种忽然砸到我身上的沉默和失望。我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反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