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上海的一个清晨,地铁口人潮翻滚。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男人正低头刷手机,他神情专注,仿佛世界都与他无关。突然,有个年轻实习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王总,刚才客户邮件回了,说方案得改。”男人抬头,嘴角轻轻一勾,说:“那就改吧。”语气温和,像是在安抚,又像是在试探。实习生慌张地应了声“好”,赶紧跑远。旁边的同事悄悄对我说:“你看他多会聊天,让人舒服得心甘情愿加班...
那天在西安的冬天,风刮得刺骨。我在一家老式饺子馆吃饭,隔壁桌坐着一对父女。女孩二十出头,眼眶红着,筷子戳在碗里,没动一口。父亲的声音低沉:“你先听我说完。”女孩抬头,冷冷回了一句:“你每次都这样,讲一堆道理,我都听腻了。”男人沉默了很久,叹口气:“我这是为你好啊。”女孩笑了,笑得有点心酸:“可你每次为我好,我都更难受。”那一刻,空气冷得像刀。我忽然想起一句话...
那天我在杭州火车站,看见一个画面。一个男人正对着行李箱发火。那不是玩笑的那种怒气,而是那种压抑到极致、突然炸开的愤怒。他踢了箱子一脚,嘴里嘟囔着:“又坏了,老天真不让我回家。”旁边的女友正想安慰他,却被他吼了一句:“你别说话。”空气瞬间冷得像冬天的铁轨。女孩脸色发白,转过头,眼泪一下就掉下来。那一刻,我没看见道理,我看见的是情绪的废墟。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几乎...
夜里十一点,屏幕亮起,一个头像在跳动。熟悉又陌生的那种人,名字后面有个表情,笑得有点假。消息只有两个字:在么。他愣了几秒,没回。因为他知道,这两个字背后,往往不是一句问候,而是一场“社交地雷”。八年了,微信从几千万人用到十几亿人用,从问候语变成工作命脉,但奇怪的是,越便利,越尴尬。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微信,却都在被微信折磨。有人说,微信是现代社交的显微镜,放大了...
那天傍晚,地铁上挤满了下班的人。一个女孩靠在门边,耳机里放着陈奕迅的《我们》。她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前任发来的消息:“你最近还好吗?”她盯着那几个字很久,手指一度悬在“回复”键上,却又慢慢放下。那一刻,她忽然想起那句话——爱情很贵,请勿浪费。可那句“贵”,到底是指金钱、时间,还是情感?她一时间也说不清。只是觉得,曾经那么轰轰烈烈,如今什么都不剩。原来,不是...
那天在成都,一场朋友聚会的餐桌上,气氛一开始还挺好。有人讲创业的曲折,有人聊孩子的趣事,笑声断断续续。可没多久,一位中年男人端着酒杯插了句:“你们这些做自媒体的啊,三年内都得凉。”空气立刻沉了几秒。旁边那位刚讲完自己团队拿到融资的小伙子,笑笑不说话,手指轻轻敲了敲杯沿。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很多人不是不会社交,而是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正在一场“自杀式社交”中。...
夜色沉下来时,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小陈坐在电脑前,手指悬在键盘上,眼神空洞。领导刚拍着桌子骂他:“你是下属,你就应该服从命令!”那一刻,他想起早上妻子也冲他吼:“你是丈夫,就应该体谅我!”再往前几天,母亲打电话埋怨:“你是儿子,就应该多回家看看。”整整一天,他都在被这四个字追着跑——“你就应该”。他忽然有点想笑。笑自己怎么就活成了一张角色清单。很多人都是这样...
夜深的时候,手机突然亮起,屏幕那头传来熟悉的头像,发来一句:“能不能帮我写个方案,就两页,很快的。”他盯着那条消息,手悬在屏幕上几秒,还是打下“好的”。窗外的风像一阵叹息,他知道,今晚又睡不成了。第二天,他交了方案,朋友只回了句“谢谢”,语气敷衍。第三天,那位朋友在群里提到方案不够亮点,他看到那句话,心里一阵凉意。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世界上最贵的税,不是房产税...
那天午后,阳光斜斜落在会议室的玻璃上。气氛却冷得像冰。五个人围着桌子坐,空气里飘着一股“快要吵起来”的味道。项目迟迟推进不下去,客户邮件天天催,老板的眉头皱成了川字。所有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听。最后,老板放下笔,叹了口气:“你们这不是在沟通,是在互相糊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沟通这件事,绝大多数人以为自己会,其实不会。有人说“会说话就会沟通”,其...
凌晨一点,电话突然响了。屏幕上跳出一个名字——“老张”。他是那种一旦联系,就意味着要花你整晚时间听他倒苦水的人。犹豫几秒后,你叹了口气,按下拒接。半分钟后,微信提示闪个不停:“哥们,我真的撑不下去了,你能听我说说吗?”你揉着太阳穴,还是点了语音。那一头,像往常一样,是一连串的抱怨:领导不懂他,女朋友嫌他穷,朋友都不靠谱。你听了半小时,他一句谢谢都没有,只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