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读《实践论》,如果一件事觉得难,那就拆了它,拆到顺手可为的地步
2024-02-20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在做ChatGPT Sora文档的翻译。
打算是全文翻译,下载页面所有视频,将prompt也翻译出来,回头发布的时候,所有视频分开发布到视频号,并在公众号里引用到对应的prompt上面。
关注「随便聊聊123」,这是一个CHATGPT的宝藏号。
相当于将这篇文档介绍到国内来。
但这篇文章比较长,做以上工作比较繁琐和枯燥。
搞一下就不太想搞了。
于是阁主想到了标题这句话。
天下大事作于细,天下难事作于易。
这事儿不难,但心中畏难,它就是难。
所以阁主分步来弄。
第一步将正文翻译核对好。
第二步将第一部分视频下载,分类好。
第三步将第一部分视频的prompt翻译整理好。
以此类推,分几个阶段完成。
事情便变得简单的多了。
而且还不至于因为备受枯燥的煎熬而无限制的拖延甚至放弃了。
阁主很多次因为事情枯燥或者是难,或者是千头万绪,心中畏难情绪一上来,便进入拖延的螺旋式下降的思维圈套里,最终被负面能量裹挟住,最终放弃了。
这种思维的惯性、思维的桎梏、loser的思维习惯已经困扰了阁主很多年。
毛泽东思想救了阁主。
以上算是本文的背景。
毛主席说: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自在的阶级......自为的阶级。
// 读后感
毛主席在继续举例说明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时候,提到几个名词,辩证唯物论,自在的阶级,自为的阶级,阁主不太懂,学习下。
自然要请教ChatGPT大人。
辩证唯物论
prompt:请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下什么是辩证唯物论,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
answer:
辩证唯物论,想象一下你在玩一款视频游戏,游戏的世界(即物质世界)是由游戏开发者创建的,而你在游戏中的行动和决策(即人的意识)则是根据游戏世界的规则和你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辩证唯物论就像是在解释这个游戏运作的背后原理:一方面,游戏的环境和规则(物质条件)是决定你能做什么的基础;另一方面,你在游戏中的选择和行动(意识活动)也会影响游戏的进程和结果,而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辩证
“辩证”部分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及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就像在游戏中,你可能需要在探索(获得资源)和生存(保持健康状态)之间找到平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要探索就可能面临危险,要生存就需要资源)推动了你在游戏中的决策和行动,使游戏进程向前发展。
唯物
“唯物”部分则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切现象的基础,意识和思想都是在物质条件下形成的。回到游戏的例子,无论你在游戏中想做什么,都必须基于游戏世界的实际条件,比如你不能在没有学习魔法的情况下使用魔法,这说明你的行动(意识)是受到游戏物质环境(规则、资源等)的限制和影响。
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玩一个建设和生存类的视频游戏。游戏的目标是在一个荒岛上建立起自己的基地并生存下来。这个荒岛(物质条件)提供了各种资源,如木头、石头、食物等,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挑战,比如野兽、天气变化等(内部矛盾)。你需要不断地做出选择:是先建造避难所还是先寻找食物?是扩大基地还是提高防御能力?这些决策和行动(意识)都是基于你所处的物质环境和面对的具体情况,而你的选择又会影响之后的游戏进程,比如建立了避难所后,你可以更安全地度过夜晚,收集更多资源。这个过程中,物质条件和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游戏的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一个生动例子。
自在的阶级
百度百科:
自在阶级是自为阶级的对称。指阶级觉悟不高,还未建立起自己的政党组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时的无产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无产阶级认为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是由于采用了机器的缘故,因此发生捣毁机器的情况,对资本家的斗争限于个别的局部的状态自发地进行。斗争中所要求的也都限于经济方面的,没有觉悟到把资本家当作一个阶级来反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阶级和独立的政治力量,也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这样情况下的无产阶级称为“自在的阶级”。
自为的阶级
自为阶级一般指无产阶级,别称普罗列塔利亚特、普罗列塔利亚 ,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中的雇农。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指没有生产资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上,无产劳动阶级已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
ChatGPT还是有局限性,中文语料不十分丰富,自在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它不懂。
这段话里最重要,最需要深入学习理解的是“唯物辩证法”。继续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以辩证法和唯物论为其核心原理,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辩证唯物论的核心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的原初性和意识的派生性: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存在于意识之前,是意识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产物,对物质世界有反映作用。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归宿:辩证唯物论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实践不仅是获取认识的来源,也是验证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辩证唯物论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4.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事物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转变。
5. 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辩证唯物论看待世界和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发展过程包括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新旧事物的更替。
6.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通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现向前发展。
7.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辩证唯物论总结了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规律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总的来说,辩证唯物论提供了一个关于世界和事物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通过辩证的、唯物的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以指导实践活动。
逐个理解下以上7个面向。
物质的原初性和意识的派生性
物质在普通人这里是没办法直接经验到它的原初性的,只能想象它有,也就是说如果脱离开80亿人的意识之后还存在的那个原初性,这是不现实的。
但阁主唯一知道的是某些高阶已入圣域的人,在甚深禅定中,意识完全停止,分别心完全寂灭,人我法执全然消融之后,直面本真经验到的华藏世界(华严经),他们称之为真如,或者心物一元,那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耶心耶?按唯物论它就是原初之物,可以这么理解的。而意识即是它的一个属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归宿
这个无需解释。
因为在多篇文章里已经连篇累牍的解释过。
但阁主想重复一点,要想升化认识,叫自己的人生翻几个个儿,唯有实践,将所有胡思乱想、发呆、无所事事、无聊的时光都用到实践上去,哪怕就如阁主一样做一做一篇文章的翻译工作,或者拾捡起走在路上看到的一个垃圾都是可以的,不要让自己的意识变成脱缰野马。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世界是复杂的,面对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千头万绪的,因为整个世界它是一体的,无穷的,无始无终,这也就是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意义所在。
所以你若是想将一件事情穷尽始终,力图完美之后再做的话,就等同于放弃不做。
如何在这样纷繁复杂的联系里理出一个头绪?
它不是一个思考活动,而应该是一个立即干的实践活动。
也就是你不必苛求弄清楚所有之后才开始,比如你想测量出你干了之后到底结果是好还是坏,那是不可能的。
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既有可以让其变好的方法也有可以让其变坏的途径,如何能确定的了未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呢?每一步都有凶、吉、悔吝三种选择。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让你当前正在做的每一件与结果相关联的事情取得吉的结果。
比如阁主做公众号,最终阁主是否能如愿立起一个大IP呢?不清楚。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况且还有福德这个神秘的东西在后头决定着呢!
与其关注最后能否立起来这个你根本无法也绝无可能掌握的结果,不如将当下每一件可以掌控的事情朝吉的方向努力。
这就是做任何事情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论。
理解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就能放下那种试图俯瞰全局,掌控一切的完美心态,承认自己的有限,将目光着眼到眼前耳边一亩三分地上。
如此心便定了。
若是你能将浮现脑海,进入视野,来到手头的每一针针线线都处理得法,合乎规律,吉祥如意,还去执著于纷繁联系和相互作用决定的最终结果做什么呢?
如此心明朗清,纯净简单,乐趣跟自在也便不期而至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阴阳二气,让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阴阳在唯物论里就是矛盾。
所谓矛盾就是有正的一面,必然有反的一面,二种力量总是互相转换,此消彼长,互相拉扯。
它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进入一个稳态,但一个因素一变,也许是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因素,稳态就破坏掉了。
这正是万事万物互相联系的奥义。
阁主做公众号,内心里就很明显的有两种情绪、两种能量在运动,一种很积极乐观的,不在乎任何得失,单纯沉浸在读书和写作之乐中的,一种是消极悲观的,看到写的文字看的人不多,数据增长慢,就怀疑自己所为的意义的。
有时是前者,有时是后者。
前者来的时候,心思明亮,文思泉涌,干劲儿十足。后者来的时候,情绪焦躁,内心暗哑,萎靡不振。
但仔细想想,虽然阁主喜欢呆在积极乐观里,但消极悲观也有其正的一面,那就是它会迫使阁主去思考为什么进展缓慢,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去自我反思,列出可能的问题,然后借用自己的积极去处理这些问题。
若是没有消极,一味莽冲莽打,可能走进一条死路。
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这个面向很重要。
在另一本书里读到过一个概念,叫心流,即内心井然有序的状态。
反过来则是无序。
有序和无序也是事物的一个矛盾面向,而且是一个普遍面向。
世间万事万物有两种趋向,一种瓦解、无序、衰败,一种发展、进取、聚拢、有序。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说的是那个有序的面向,这是人所共见,人所乐见的。
讲这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不错的。
这种本质属性因为有矛盾的参与,并不一定是自动自发的,它可能会下坠、瓦解、后退,所以必须有外力参与,促进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
还是阁主前面讲的自己的例子。
阁主是个本性比较消极的人。
但顽强的自生长力里面又有积极的一面。
二者属于矛盾的两个面向。
阁主曾痛苦于消极所带来的心绪不佳,情绪低落,焦躁烦闷等等。
稍一回想,这也未必就是坏事,如果没有消极,很可能会陷入盲目乐观,对做事未必是好的,对思想变的深刻也是不好的,尤其乐观不太可能会频繁的自我反思和向内寻求、主动接近内观法门等。
否定之否定,在阁主看来,就是二者互相作用,互相牵制,互相拉扯,但同时互相又是促进、彼此完善的。
了解这一点,便可以看清楚日常里所有的事情,都具有各种面向的两面性,它们也都在各种面向上互相拉扯、互相掣肘,同时又是彼此成全。
世界的本来面目如此,将遇事,便能够更冷静和理智的处事待人了。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阴阳鱼揭示的规律。万事万物必然是矛盾的统一体,统一是表征,矛盾是本质。没有矛盾对立的统一是不存在的。完全的圆融无碍,没有对立矛盾,只有切入圣域才得有缘相见。也即是从万物到三,三到二,二到一,一入太虚。那种境况下,是没有所谓矛盾也无所谓统一的,那是无的境界。超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质量互变。一切的一切必有一个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才能质变。阁主一直很疑惑的一点,量变累积到质变,量的临界点在哪里?
但其实这个临界点很难说的清楚,因为事物本身受着无数因素的影响。
跟世间其他的一切都有直接或者间接,远或者近的联系。
正如佛家讲的,凡事皆有因有果,因果报应不爽。
但要结果所有因都得成熟,但凡缺一点,都不可能异熟结果。
在这之前你要想准确了解还缺啥,很难。
只好在未达成果之前,未看到质变之前,继续促进各种因缘成熟。
否定之否定规律前面已说,不赘述。
// 实践
今天的问题是:继续加参加深圳论坛的2000人是否还有意义。
去年12月15号去深圳参加的龚文祥的论坛,获得了一本2000人的参会人员的通讯录,准确的说有价值的是微信号。
经过阁主已加500人的亲身实践,其中约15%是无效微信,可能原因有三,第一提交参会信息留的就假的;第二提交信息输错了;第三论坛主办方录入错误;
这是阁主亲身实践得到的感受或者认知材料。
从这个角度来说,继续加他自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阁主可以在实施加完2000人的这个行为里获取很多一手直接感官经验。
这是毛主席非常重视的达到理性认识所必需的步骤。
顺着这个思路咱们列一下,实践这个过程会有些什么收获?
收获之一,按昨天估算的通过率,2000人大概能获得200人的通过,也就是可以增200人私域。
龚文祥是25万私域,他说靠这25万私域办了1500人论坛,赚了500万。
私域是有价值的。
收获之二,以上统计的估算通过率不准确,在加完2000人后,详细按个儿数一下通过率,统计一个准确数字,这个直接经验对于决定自己是否要通过这种主动加人方式建立个人私域具有价值。
收获之三,完成2000人加人,可以得到一个完成最终获得通过的人数跟花费时间之间的比例,比如阁主4个微信,每天发送40次加人请求,2000人需要50天,最终通过200人,那相当于每天这种主动加人平均一天一个号只有1个增量,假设要完成25万私域,每天100个号,100人增量,得2500天,相当于7年。
有这些准确数据作底,就知道是用这个策略还是不用,用的话该如何布局。
这就是最为宝贵且切实的一手直观经验。
收获之四,类似这种提供通讯录,以通讯录作为价值吸引付费参加论坛或者培训的,实际价值就掌握了,以后遇到类似需要付费的,内心可以更准确的估量其实际价值,而不至于被蒙头蒙脑的割了韭菜而不自知。
收获之五,加微信触碰微信官方的限制策略,也可以获得一手的加微信的经验。按某位朋友告诉阁主的每天11个发送请求,几乎不会触犯微信限制或者巡检机制,目前500人加完,可以印证这个结论,偶尔会出现,但频率很低。
收获之六,完整的完成一个小目标可以增加自己去有始有终完成其他更难事情的成功经验,这个对于阁主来说是有必要的,长这么大,真正让阁主感觉自豪的事儿不多。从小事做起积累成功的满足感和成功的习惯十分必要。不抛弃不放弃,有始有终,对改造心理机制为正向积极和成功很有帮助,跟第六个优点类似。
收获之七,完成这个过程可以为一篇十分详尽的实操后感提供一手经验材料,那是实实在在的分量和信息量十足的干货。
收获之八,可以作为自己其中一个标签丰满自媒体IP人设。
收获之九,写的文章推给龚文祥,有可能获得他的二次青睐,转发他私域。
收获之十,量变到质变中的量,加人的这整个过程,就是量的其中一环,莫以善小而不为。
不足只有需要额外花费时间来做这个让人枯燥的事情。其他无。
由此看去,是极有必要继续的,付出代价不多,每天约半小时,低头,打开微信,搜索微信号,输入打招呼介绍,发送,但收获不菲。
还有什么疑惑和犹豫吗?
没有了。
用标题做结吧,如果一件事觉得难,那就拆了它,拆到顺手可为的地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