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之路】为什么你以为的“伟大赌局”,其实是一种认知自恋?
2025-03-23
你是不是也被这样的叙事打动过?
一个人背负千钧骂名,独自签下屈辱合约,只为了保住一点火种,赌未来能燎原。你心中冒出一个念头:这是牺牲者的荣耀,是顶级博弈者的魄力,是少数人才能理解的历史远见。
你甚至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太短视,太懦弱,才看不懂这种下注命运的勇气。
可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逻辑真的站得住脚吗?有没有可能,这种“赌未来”的行为,其实恰恰是一种把认知误当真理的自恋?
我们从最表层的诱惑开始,一点点剥下去,看看到底谁在下注,又是谁在替谁承担结果。
他真的赌赢了吗?
很多人赞颂布列斯特和约,说这是列宁押上整个国家,为了赢下时间;是被误解也要坚持的孤勇;是为了理想而吞下现实的苦果。你看他独断签约,看他和党内大多数意见相左,看他最终在历史的回旋中“赢得了未来”。你说,这种人值得敬佩。
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未来”的评判,是谁定义的?“赌赢”的那条线,是从哪画出来的?是不是我们都是站在百年后,被历史定格了结果,才倒推他说得对?
如果1918年后的苏俄不是走向强盛,而是继续崩溃,那签这个约的人会被骂成卖国贼;如果德国不是战败,而是继续称雄,他可能连被骂的机会都没有了。换句话说,这根本不是远见,而是一种豪赌式的叙事滤镜。
那我们再往下一层问:这个行为的正当性,是基于结果来验证的吗?如果是,那它本质上和赌场里把老婆孩子房子都抵押上去,只为了博一个明天的暴富,有什么区别?
到底是谁在赌?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你有没有发现,那句“赌上国家的未来”,说得很轻巧。
是谁在赌?是列宁一个人吗?不是,是千千万万普通人,是那些生活在被割让领土上的人,是那些被民族自决“反噬”的人,是被封锁的工人和被饥荒困住的农民。他们从来没有被问过愿不愿意参与这个赌局。
但他们的命,被签进去了。
赌的不是自己的肉,而是他人的命。你还觉得这是高尚吗?你还觉得这是清醒吗?你愿不愿意把你的孩子交给一个赌徒,说他在“为未来下注”?
如果你不愿意,那为什么你会歌颂别人的孩子被这么牺牲掉?
“保留革命火种”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为列宁辩护,说他不是软弱,是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听起来很伟大,革命的火种像一种宗教的灯光,哪怕一线微光,也要护着。
可是火种是什么?火种是手段,不是目的。它只是让“某种理想”能继续被传递下去的一种方式。但理想不是火种本身,而是它能点燃的东西。
所以关键不是火种在不在,而是你想烧出什么。如果你保留的火种,照亮的是一个越来越封闭、极权、肃反、清洗的世界,那你护着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果你护住的是一种信仰的形式,而非它本来的初心,你守的是什么?
如果“革命”只是一个壳子,里面藏的是另一种新贵,那火种是不是已经变质了?你还在高喊火种,你有没有回头看看,那灯下的影子,已经不是当初点灯那人的模样?
是不是所有看似“赌未来”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拿别人试错”的正当化?
我们再推深一层。
很多人之所以迷恋这种“舍得一切,博未来”的叙事,是因为它让我们相信:混乱中,只要有人敢赌,就还有希望。
但这正是陷阱。
因为它偷偷地把“错误也合理”这种行为包装成一种“预判力”的象征。它让我们默认:“只要最终方向是对的,过程就可以容忍牺牲。”它让我们沉迷于一个逻辑幻觉:结果可以正当化手段,成王之后就能洗白一切。
可人类历史恰恰反过来告诉我们,真正改变世界的力量,不是赌,而是构建;不是背水一战的狂热,而是一次次微小修正、稳扎稳打的推进。
如果“赌”成了我们行动的核心逻辑,那我们就不再是构造未来的匠人,而是等待命运开奖的玩家。
真正的未来,是从无数个不靠赌的今天,一步一步锤出来的,不是押注押出来的。
那我们为什么容易掉进这个陷阱?
因为我们喜欢“少数派天才逆转大局”的叙事。它给我们希望,给我们代入感。我们不愿相信改变要靠群体共识、集体智慧、长期坚持,因为那太慢,太不浪漫。
于是我们爱上了孤胆英雄的设定,哪怕代价是他替我们下注,我们替他承担。我们把牺牲说成是命运的考验,把失败美化为曲线救国。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愿意承认一个人敢赌,那我们是否也默许了未来会出现更多的赌徒?
他们每个人都说:“我是在为人民赌一把。”
谁来判断他们是真的为了人民?还是为了他们自己的信仰幻觉?
有没有一种更高维度的决策方式,不依赖赌局?
如果我们不赌,我们靠什么做决策?
有没有可能不是“赌赢未来”,而是“对真实负责”?不是“暂时妥协以保生机”,而是“清晰看见真实的力量分布和民众承载力”?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群人的共同缝补、接纳、调整、参与?
有没有可能,那些真正值得尊敬的领导者,不是敢赌未来,而是懂得不需要赌,就能逐步逼近目标?
是不是我们一直在神化“赌未来”这件事,只是因为我们太害怕眼前无法掌控,所以才需要一个美化后的勇气叙事,来对抗自己的无力感?
是不是,我们真正该面对的,不是“要不要赌”,而是“能不能承认现在还不够格去赌”?
那,回到这个价值观本身:以短期背叛换长期光明,真的是顶级判断力吗?
我们现在可以坦率地说出:不完全是。它更可能是一种认知上的狂妄。它在逻辑上绕开了因果责任,在情感上包装了失败恐惧,在行为上把选择留给了一个人,却让无数人买单。
我们当然可以尊重列宁当时的艰难,但我们不能因为事后看起来赌赢了,就把这种决策逻辑神圣化。因为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我们就为更多不负责任的权力行为提供了范式正当性。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叙事模式。
不再讲孤胆英雄下注的浪漫,而是讲群体共构的现实力量。
不再讲以牺牲为美德,而是讲以最小损耗为原则。
不再讲“赌一把”,而是讲“清一清”。
清醒地认识局势;清晰地交代责任;清楚地判断风险;清澈地传递意图。
赌,不是勇气的象征,而是控制力的失落。
真正的力量,是能在不确定中不下注,还能走出最优路径。
这一条路,很慢,也很难写成热血的历史篇章。
但它,才是人类该走的路。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