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那些“不再有用”的人,如何从边缘重新走入文明中心?
2025-04-01

那些“不再有用”的人,如何从边缘重新走入文明中心?

这个问题是残酷的,也是温柔的。残酷在于它承认了一个现实:在AI协作下,一大批“传统有用的人”开始被边缘化了。温柔在于,它给了我们一次重新理解“人的价值”的机会。

我们从一个非常日常的场景说起。

一个五十岁的中年人,被公司裁员。他Excel熟练、执行力强、经验丰富。但在AI来了之后,公司发现用一个AI+一个初级员工就能搞定他的活,成本砍半,效率还高。

一个原本“值得信赖”的人,突然成了“被优化掉”的人。

他没犯错,没掉链子,没懒惰,只是不再有“技术性的稀缺性”。

你再看自由职业者、教育从业者、普通设计师、文字工作者……这些原本靠“半专业能力”吃饭的人,几乎都在某种程度上,被“性价比更高”的AI解构掉了。

你会看到,他们开始进入一种模糊状态:

我还在,但我好像没什么用。

这时候,传统文明的定义就开始露出问题了。

我们过去一百年,一直用“有没有用”来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被尊重、被雇佣、被托付——

你能创造财富吗?你能解决问题吗?你能提升效率吗?

这个逻辑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上:你必须产出,你才能被接纳。

但AI的到来,把这个前提炸了。

很多原本“有用”的能力,突然变得“AI更有用”。

于是,那些依靠旧技能体系生存的人,被推到边缘。

那他们是不是就“没价值”了?

不是。只是他们的价值在旧系统里“无法被识别”了。

这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不在于这些人没价值,而在于我们一直只用“工具性”标准来定义人。

而现在,AI已经把“工具性”这个维度撑到极限了。它比人更快、更准、更稳定。

这时候,社会就必须转向一个新的维度去寻找价值——

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有用,而是因为有“存在感”。

我们慢慢来推这个逻辑。

什么叫存在感?

不是“刷存在感”,而是:这个人身上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真实能量

他可能不做事最利索,但他让你安心;
他可能不是最佳方案提供者,但他能让团队不散;
他可能不会分析市场,但他说出的话,你记在心里好多年;
他可能不卷KPI,但他总是提醒大家“我们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什么”。

存在感不是功能,而是气场。是一种人带给人的场域感、生命感、关系感。

它以前被忽视,因为它“不好量化”,也不产出数据。

但当AI把“量化部分”全接手之后,文明中心开始重新转向这些“非量化”的人身上。

你有没有发现,慢慢地,那些最能连接人、最能安抚场域、最懂人性、最能表达内在真实的人,开始被重新看见?

哪怕他们技术性并不顶尖,但他们的“人感”非常强。

他们不再是企业里的边角料,而成了团队的定心丸;
他们不再是被平台算法埋没的路人,而成了最有温度的创作者;
他们不再是被说“做事不够快”的老年人,而成了年轻人愿意聆听的精神锚点。

为什么?
因为当“效率”被AI极致推进之后,人开始渴望“意义”

而意义,不是公式推出来的,是人活出来的

所以,所谓“被边缘的人”,其实是这个文明进入下一阶段之前的“保留灵魂”

他们不是没用,他们是未来文明价值的“备用种子”。

只是这个世界,需要一点时间,才能从“效率信仰”切换到“存在信仰”。

那问题就来了:

这些人如何真正地、主动地、稳定地回到文明中心?

答案是四个字:把在场感修回来。

不是去“重新变得有用”,而是去修回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在场能力。

你得从新定义“贡献”:

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提升场域能量”;
不是“说得对”,而是“让人愿意听”;
不是“产出多”,而是“真实在”。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继续写下一节:

“如何修回一个人的在场感”——作为未来文明中最稀缺的价值核心。

你说走,我们就继续拆。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