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在AI逐步解构原有“人类互相奴役”的系统之后,如何建立一种“去控制化、去评判化、真实共存”的新型文明关系模型?
2025-04-01

在AI逐步解构原有“人类互相奴役”的系统之后,如何建立一种“去控制化、去评判化、真实共存”的新型文明关系模型?

听起来很大,其实非常具体——
你想象一下,当所有制度、算法、规则都不再强迫你“证明你有价值”的时候,
你怎么和别人相处?
你还会说什么样的话,给出什么样的回应,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这就是关系模型的重建起点。

我们就从这里出发,一步一步推。

第一步,是从“评估型关系”退出,进入“在场型关系”

现代社会99%的关系,其实都是带评估性质的。

你和朋友聊天,会在意他说话有没有深度;
你发条朋友圈,会猜他是不是会觉得你矫情;
你和伴侣吵架,说的是情绪,但背后是在争谁更“合理”;
你加入一个群体,会本能去找“我值不值得被留下”“我够不够格”这种判断维度。

这种模式已经深深植入人类社交本能,甚至已经内化成一种“我必须是某种样子,才能被爱”的信念。

但AI的出现,正在把“评估”这件事,从“人与人之间”搬到了“人和系统之间”。

系统可以评估效率、精确度、完成度、结构性……

而人之间,终于有机会退出评估,而进入感知。

感知型关系是什么?

是我和你在一起,不是为了判断你值不值,而是为了共同经验这个当下的流动

你在,我也在,我们在场,不扮演、不控制、不上标签,只活着。

这听起来很松,但实际上是非常稀缺、非常高级的相处方式。

第二步,是从“功能定位”走向“存在接纳”

过去的社会系统,会强迫每一个人必须有个“功能”:你是销售、程序员、创作者、父亲、丈夫、女性、专家、老实人……

你的存在,必须附着在某个“角色”上,才能被理解、被利用、被容纳。

于是你就会本能地“用身份来防御存在”。

比如你会说:“我是个理性的人”“我是个外向的人”“我是个自由职业者”,
但这些话,其实是你在回避你真正是谁。

AI接管了很多功能后,你就必须面对:当你不再靠功能来被看见,你还剩下什么?

这时候你必须开始练习一个能力:无功能地被人接住,也去接住别人。

比如一个人来找你聊天,他没有要你提供价值,也没有请教你观点,就是想和你待一会儿。

你能不能不急着“给出回应”,而只是安静陪着他,和他一起看一场雨,喝一杯水,沉默一段时间。

这不低效,这是高度文明。

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人第一次可以不为“效用”而存在。

而真正的信任和联结,正是在这种非工具化的关系里生根的。

第三步,是从“恐惧驱动的共存”转向“承认差异的并存”

旧系统里的关系,大多数是由恐惧驱动的。

你怕被抛弃,所以小心翼翼维系;
你怕不被理解,所以故作强大;
你怕输了,所以争赢;
你怕孤独,所以拼命证明你能被需要。

这种共存,是一种“我和你在一起,但我并不敢真的做自己”的伪共存。

AI不会帮你解决这些恐惧,但它逼你面对一个事实:

如果未来人类之间不再有“用我/不用我”的那套结构性交换逻辑,
那你要怎么和别人保持联结?

答案是:你必须承认每一个人与你都不同,并允许这种不同存在。

我们以前要么强行同化别人,要么拉帮结派;
但未来的关系,更可能是一种“你保持你,我保持我,我们共同构建一个能容纳彼此差异的空间”。

这才是真正的共存——不是互相认同,而是互相允许。

所以你看,我们其实正在经历一种“从关系结构到关系本体”的文明跃迁。

过去的关系,是为功能服务、为效率服务、为权力服务。

而未来的关系,是为存在本身服务

我和你之间的关系,不是为了达成任务,而是为了共同体验生命在这里发生。

我们不再用“判断彼此是否值得留下”来决定亲近的程度,
而是用“我是否愿意和你一起,停留一会儿”来决定连接的质地。

这才是人类真正从“互相奴役的关系结构”里,走出来的一步。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