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第四篇:意识并非决策的源头,而是解释器 —— “我做决定”的迷雾正在消散
2025-04-13

人常说:“我决定了。”说得斩钉截铁,仿佛意识是王座,万事出令,百法听命。但若你肯安静一点、觉察一点,便会发现,所谓的“我决定”,多半只是事后的一句总结,而非因果的起点。

科学实验已经揭示:人在“意识到”要做某件事之前,大脑深处的神经活动早已完成了相关的启动过程。你以为你动念要举手,实际上那只是一股身体内在动力涌现的浪花,而“我想举手”的念头,只是这浪花打到礁石之后的水花投影。

修行人其实早就知道这点。禅坐时,若心不昏沉、不掉举,你将敏锐地觉察到:念头不是你生起的,它们自己浮现。它们像是野草长出,不问你愿不愿;你若想控制,它们反而乱生。你若不动,它们自然止息。

这便是“人我执”的深层断裂点。人以为自己是行动的发起者,是决策的主宰者;而一旦认清“意识只是后知后觉的诠释器”,这“我是谁”的结构,便开始摇晃。

有人听闻此理,反而生起“那我岂不是没有自由?”的惊恐之念。其实不然,真正的自由,恰恰来自对“自由”的执念之终结。当你不再认为“自由意志”是你的徽章时,你才能放下控制,进入更深的自在。

佛法中讲“无作”,非指消极不为,而是指无“我”之作为。行为仍然发生,但不再附着“我决定、我行、我果”的三轮分别。这种“无作”的觉知,不是空白,而是空性之觉,波澜不起而大用现前。

“法执”亦在此处潜藏。当我们执着“意识就是灵魂”“决策就是根本能力”,我们便执一个“法”为实,认一个“模式”为永恒。可当你看见意识并非主因,而是伴随的余响,你便能松开对“认识—选择—行动”这一套程序的信仰。

你开始明白:生命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流动,而不是一系列“我决定了什么”的剧集。你以为的剧本,不过是涌动背后的解释。你不是那位导演,而是舞台上随缘起舞的灯影之一。

那么真正的觉醒是什么?不是学会“做出更好的决定”,而是彻底明白:“决定”并非从一个实在的“我”中发出。它只是种种因缘在当下的交汇结果,如风过林梢、云聚山头,自有它的方向,你不过是行经其中的回声。

佛陀不是否定行动,也不否定觉知。他只是提醒我们,不要执“有我在行动”,也不要执“有觉知者在觉”。当这一切都被看破、看透、看穿,你便会感到一种深刻的轻盈——我原来从未背负过“选择世界”的重任。

觉知的角色,从“主角”变成了“镜面”。镜子不决定什么,却照见万象;你不主导什么,却觉一切皆然。这,才是真正的觉者之姿。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