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观照不是描述,是不动中知
2025-04-13
当我们谈觉知的时候,人们常常误以为那是一种“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感觉什么”的状态。他们说:“我觉知到自己现在很焦虑,我觉知到自己又掉入了控制的习惯。”但这样的“觉知”,多数时候其实是一种语言化之后的回顾,是一种对经验的描述,而不是当下的观照。
观照不是描述。它不说话,也不是“说话前的准备”。它是完全不动的——不解释,不评判,不修辞,不命名——甚至没有“我在观照”这个想法。它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种“空开的存在”。
这听起来或许有点难。因为我们习惯了“通过语言去理解世界”,甚至连“觉知”这个词本身,也是在语言中被定义出来的。但真正的觉知,不住于语言,也不需要语言的配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你来了,它照见;你走了,它不留痕迹;你丢一个情绪进来,它不迎合也不排斥;你试图解释,它沉默地照着你解释的动机。
语言,是加工。而观照,是承载。
你试着在深夜一个人静坐,关掉手机,关掉音乐,关掉所有输入。你不去想着“我要觉知什么”,只是让自己坐在那里——不逃跑、不制造内容、不给自己设定任务。你会发现,一开始大脑会有很多声音:今天发生的事、某个人的表情、明天的计划、过去的懊悔……像新闻推送一样一个个浮上来。但你不回应,不整理,不标注。
你只是“看”。
不带语言地,看。
渐渐地,你会发现你不再是那个“在分析”的你,而是某种“在看着这些发生”的背景。那个背景,不说话,不动念,却无比清明。这就是观照的起点。不是你在理解,而是你在“不动”中,自然地“知”。
“知”在这里,不是“理解”的意思,而是“存在中的通透”。
你知道风在吹,不是因为你定义了“风”,而是你整个人处在风中;你知道你悲伤,不是因为你说“我很难过”,而是因为你连身体都开始变重、呼吸变浅、眼神变得往内收缩。你什么都没说,但你已经知道了。
这种“在不动中知”的能力,是语言达不到的维度。它太快了,快于语言介入;它太慢了,慢到语言已经无能为力。它没有起点,也没有高潮。它没有“现在开始觉知”的标志,也没有“我觉知得很好”的成就感。它就是那个一直在你身后、在你心里、在你每一次凝视之间默默存在的东西。
当你开始依赖观照,而不是语言,你的世界会发生一种微妙但根本的转变。你不再急于表达,而是更愿意静下来感受;你不再争抢观点的正确,而是更想知道“这话从哪儿起的”;你不再被情绪推着跑,而是有一种“我在这儿,不急着回应”的力量。这种力量,不靠语言鼓舞你,也不靠逻辑安抚你。它只是你自己本身——未经定义的自己。
很多人会把“观照”误解为“克制”或“压抑”,但它不是。克制是你想发火但忍住了,是你想表达但咽下了。而观照不是压住,而是看到那股火如何生起、如何运转、如何消散。你不需要“做什么”,因为你已经“看见了”。而很多时候,真正的转化,就是从“看见了”开始的。
语言的力量在于它可以“讲出来”。但观照的力量,在于它“什么都不讲”,却让你全身都知道了。这种“知道”,不能教,也不能说。它只能被你自己,在安静中体验,在不动中确认。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静坐,周围一片寂静,风吹过树梢,鸟叫声时远时近。突然之间,我感到“世界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但我整个人像被泡在某种完全无念的清水里。那一刻,我没有在思考,没有在解释,更没有在感受“多么宁静”——我只是和这片静在一起,连“在一起”这三个字都没有。就这样在,不动中知。
那种“没有内容的通透”,正是语言所无法触及的。
非语言的觉知,不是某种通感,不是某种神秘力量的提升,而是你终于退回到语言还没占满你生活的时候。那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并不贫瘠,你甚至更真实,更立体,更深刻。
你可以说话,但你不需要说话。你可以表达,但你不依赖表达。你可以用语言交流,但你知道那只是桥梁,而不是家。
家在语言退后,觉知站起的地方。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