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第一念未起分别和执着前是乾元吗?
2025-05-02

一、乾元不是一个“起点”,而是始终在的势能

很多人误解“乾元”是“从无到有”的起点,是生命最初动的那个瞬间。
于是想用“捕捉”或“回忆”的方式去找:“我刚刚那个念头冒出来的前一刻是不是乾元?”“我身体突然有个想动的冲动,那是不是乾元?”
可你会发现,越是用意识去“找”,越是找不到。因为你已经站在“分别心”上了。

乾元不是“某一刹那的第一念”,而是——念尚未起之前,那股会让你起念的气势本身
它不在念里,也不在念外。它就是你念头会起、身体会动、眼神会聚焦的“原生冲动”,但它不是冲动这个结果,而是冲动能起的那片土壤
这正是《易经》所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资始”并非指某一件事开始,而是万物能生的条件已然俱足——一种“未起已然含孕”的力量。

二、你说的“起念前的动力”是切中其形,却未入其性

比如你眼前出现一个景象:一个人走过,你的身体突然往后一缩。
这时候如果你慢下来,很容易误以为“我往后一缩的那一刻,就是乾元动了”。
是,也不是。

是的地方在于:那个缩的动作并非思考后才产生,它是无意识启动的,是先天性的,是感知动了而非头脑动了。

但不是的地方在于:这个动作已经是“有形”的表现,它是乾元之“用”,而非乾元之“体”。
乾元本身不是这个动作,而是——你的身体为何能对这个景象自动做出回应?你为何能在毫无准备之下就启动一连串动作与感知?

这就像一个种子能破土,不是因为它“决定”要长,而是因为天时、地利、水气俱足,它自然向上生发。

乾元就是那个“俱足”的本源条件。

三、乾元的“起”,不是我们理解中的“开始”,而是本自俱足的“存在方式”

很多人修行时苦苦追求“我有没有体会到乾元?”
“我刚刚那一念是不是还没起分别?是不是就在那里?”
“我是不是只要再早一步,就能抵达那个‘本体’?”

这些追问,其实已经掉入“分别”的陷阱了。
因为乾元不是某个“点”,也不是“你再提前一秒就能看到”的目标。它是存在的方式,是你“现在”就在其中而不自知的真实。

举个例子:你闭上眼,感受自己想呼吸的冲动。
那个冲动不是因为你“想了才有”,它是自然流转之中,身体与宇宙的互动反应。
再比如你眼前一亮、心中生起惊喜,那股惊喜背后的启动力,也不是你“决定”要起的。它自来如风,自去如云。

那股“如风如云”的原力,就是乾元。

四、乾元之体:纯粹无分的在场感

乾元,不分内外,不分主客,不分此与彼。它是未有一切区隔之前,“你之为你”的真实状态。
如果你要“体悟”乾元,唯一可能的方式是:不去追问,不去判断,不去寻找,而是全然在场。

比如当你问:“我口渴了,乾元在哪里?”
当你放下这个“问”的动作,不去分析那个“渴”,而是回到身体、感受这个渴感的涌现,那时你已经站在乾元的门口了。

可一旦你又问:“那这个渴是不是乾元?”你又跳进了“分别”里。

所以,乾元不是你能看到的东西,而是你能“成为”的状态。

成为什么?成为一个不分能所、不立言说、不执前后、不起好恶的“在”。

五、乾元之用:它怎么展开成你的行动与念头

你说的那种“对境而起,尚未被认领”的第一动力,确实是乾元展开为“用”的一部分表现。
比如你看到孩子哭,身体突然一紧,或者有一股怜悯要起、想上前安慰的冲动。

这时候,在冲动转化为“我要不要去”之间,有一个极细微的间隙。
那个间隙,就是你尚未认领这个冲动,还没有套上“我是好爸爸”“我应该关心”的标签。

在那一刻,乾元之用闪了一下:那不是逻辑、不是情绪、不是身份,而是纯粹的动念力

真正的修行,不在于你把这个念头压下去,而在于你有没有意识到它不是你的
乾元的动,不属于“你”,它只是透过你展开,就像太阳升起不是因为大地祈求,而是因为天地之间自然如此。

六、如何与乾元同在:不是观照,而是让它观你

最后一问是:那我们到底怎么靠近乾元?

这问题的提法就有陷阱:你永远靠近不了你本就是的东西。
你要做的,只是——停下来。让你身上的“要干嘛”“要理解”“要确认”“要指认”的力量都歇一歇。

然后,就让它自然动。你只是看。不是你去观,而是让那个“会动的势能”来看你。
你愿意被它照见,而不是你想要看见它。

这才是真正的乾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