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27读《论持久战》,揭秘毛主席《论持久战》:妥协为何失败,政治如何进步?
2024-07-06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一文是对抗日战争中持久战战略的详细论述和深刻分析,展示了他卓越的战略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本文将对其中一段话进行详细解析,以期理解其逻辑结构和每句话的内涵,从而更好地领会毛主席的思想精髓。

文章结构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对这段话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解:

1. 段落开头概述了两个主要问题:对日妥协和政治进步的担忧。

毛主席指出,这两个问题在广大民众中广泛讨论,但找不到解决的基点。因此,他决定深入研究这两个问题,为读者提供明确的答案和指导。

2. 妥协问题的分析:

毛主席首先分析了妥协问题,指出妥协的社会根源存在,但最终不会成功。他通过日本、中国和国际三方面的因素来论证这一点。

3. 政治进步问题的分析:

接着,毛主席讨论了政治进步的问题,认为政治的改进与抗战的坚持密不可分。通过坚持抗战,政治才会不断改进。

具体分析

(二○)段的分析:

“亡国论之没有根据,俱如上述。”

这里毛主席首先否定了亡国论,强调此前已经阐述了亡国论没有根据的原因。

“但是另有许多人,并非亡国论者,他们是爱国志士,却对时局怀抱甚深的忧虑。”

接下来,他转向另一类人,即那些对时局充满忧虑的爱国志士。他们的忧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日妥协和政治进步。

“他们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惧怕对日妥协,一是怀疑政治不能进步。”

明确指出爱国志士的两个主要问题,这为接下来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可忧虑的问题在广大的人们中间议论着,找不到解决的基点。”

指出这些问题在民众中广泛讨论,但尚未找到解决的根本方法。

“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表明将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二一)段的分析:

“前头说过,妥协的问题是有其社会根源的,这个社会根源存在,妥协问题就不会不发生。”

毛主席承认妥协问题的社会根源,并指出在这种根源存在的情况下,妥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但妥协是不会成功的。”

尽管妥协问题存在,但毛主席明确指出妥协最终不会成功。

“要证明这一点,仍不外向日本、中国、国际三方面找根据。”

提出将从日本、中国和国际三方面来证明这一论点。

“第一是日本方面。”

开始从日本方面进行分析。

“还在抗战初起时,我们就估计有一种酝酿妥协空气的时机会要到来,那就是在敌人占领华北和江浙之后,可能出以劝降手段。”

毛主席回顾了抗战初期的预估,指出在敌人占领华北和江浙后可能会采取劝降手段。

“后来果然来了这一手;但是危机随即过去,原因之一是敌人采取了普遍的野蛮政策,实行公开的掠夺。”

解释了实际情况,即敌人确实尝试了劝降,但因为其野蛮政策,劝降未能成功。

“中国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国奴。”

指出如果中国投降,所有人都会成为亡国奴,这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的抗战决心。

“敌人的这一掠夺的即灭亡中国的政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都是普遍地施之于中国人的;不但是对下层民众,而且是对上层成分,——当然对后者稍为客气些,但也只有程度之别,并无原则之分。”

详细分析了敌人政策的野蛮性,包括物质掠夺和精神摧残,强调这种政策对所有中国人都是一致的。

“大体上,敌人是将东三省的老办法移植于内地。”

指出敌人是将过去在东三省实施的办法推广到中国内地。

“在物质上,掠夺普通人民的衣食,使广大人民啼饥号寒;掠夺生产工具,使中国民族工业归于毁灭和奴役化。”

进一步详细描述了物质掠夺的具体表现。

“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解释了精神摧残的目的,即消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

强调敌人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敌人的这一野蛮政策,还要施之于更深的内地。”

指出敌人还会进一步推进其野蛮政策。

“他的胃口很旺,不愿停止战争。”

强调敌人扩大战争的意图。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日本内阁宣言的方针,至今坚决执行,也不能不执行,这就激怒了一切阶层的中国人。”

引用具体历史事件,说明敌人政策的持续性和其引发的中国人的愤怒。

“这是根据敌人战争的退步性野蛮性而来的,“在劫难逃”,于是形成了绝对的敌对。”

总结敌人政策的根本性质,指出这种野蛮性和退步性使得双方的敌对不可避免。

“估计到某种时机,敌之劝降手段又将出现,某些亡国论者又将蠕蠕而动,而且难免勾结某些国际成分(英、美、法内部都有这种人,特别是英国的上层分子),狼狈为奸。”

预测未来可能再次出现的劝降手段,并警告可能的国际勾结。

“但是大势所趋,是降不了的,日本战争的坚决性和特殊的野蛮性,规定了这个问题的一方面。”

最终总结日本方面的情况,指出由于日本的战争性质,妥协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二)段的分析:

“第二是中国方面。”

开始分析中国方面的情况。

“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

指出中国坚持抗战的第一个因素是共产党。

“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

指出中国坚持抗战的第二个因素是国民党,分析其依靠英美的背景。

“又其一,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

指出中国坚持抗战的第三个因素是其他党派的支持。

“这三者互相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

总结三个因素的团结性,强调反对妥协的力量。

“一切不愿当汉奸的人,就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妥协就实际上难于成功。”

最终总结中国方面的情况,指出由于反对妥协的力量占多数,妥协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三)段的分析:

“第三是国际方面。”

开始分析国际方面的情况。

“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余都不利于中国妥协而利于中国抗战。”

指出国际上大多数力量是支持中国抗战的。

“这一因素影响到中国的希望。今天全国人民有一种希望,认为国际力量必将逐渐增强地援助中国。”

强调国际支持对中国抗战的鼓舞作用,指出全国人民对国际援助的希望。

“这种希望不是空的;特别是苏联的存在,鼓舞了中国的抗战。”

具体指出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强调这种希望的实际基础。

“空前强大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它和中国是历来休戚相关的。”

进一步分析苏联的力量和与中国的关系。

“苏联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成分之唯利是图者根本相反,它是以援助一切弱小民族和革命战争为其职志的。”

指出苏联援助中国的动机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

“中国战争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个国际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苏联的援助上。”

总结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性,特别是苏联的援助。

“中苏两国是地理接近的,这一点加重了日本的危机,便利了中国的抗战。”

分析地理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强调其对中国抗战的有利条件。

“中日两国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然而中苏的地理接近,却是中国抗战的有利条件。”

对比中日和中苏地理接近的不同影响,进一步强调苏联援助的重要性。

(二四)段的分析:

“由此可作结论:妥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

总结前述分析,提出结论:妥协危机是可以克服的。

“因为敌人的政策即使可作某种程度的改变,但其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

再次强调敌人的政策性质,指出其根本性不会改变。

“中国内部有妥协的社会根源,但是反对妥协的占大多数。”

总结中国内部的情况,指出反对妥协的力量占多数。

“国际力量也有一部分赞助妥协,但是主要的力量赞助抗战。”

总结国际方面的情况,指出主要力量支持抗战。

“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到底。”

最终总结三方面因素,强调三者结合的力量,指出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到底的可能性。

(二五)段的分析:

“现在来答复第二个问题。国内政治的改进,是和抗战的坚持不能分离的。”

转向第二个问题,指出国内政治的改进与抗战的关系。

“政治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

进一步强调两者的相互促进关系。

“但是基本上依赖于坚持抗战。”

指出政治改进的基础是坚持抗战。

“国民党的各方面的不良现象是严重地存在着,这些不合理因素的历史积累,使得广大爱国志士发生很大的忧虑和烦闷。”

承认国民党内部存在的不良现象,分析其历史原因和对爱国志士的影响。

“但是抗战的经验已经证明,十个月的中国人民的进步抵得上过去多少年的进步,并无使人悲观的根据。”

通过抗战的经验,指出中国人民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给出积极的理由。

“历史积累下来的腐败现象,虽然很严重地阻碍着人民抗战力量增长的速度,减少了战争的胜利,招致了战争的损失,但是中国、日本和世界的大局,不容许中国人民不进步。”

进一步分析腐败现象对抗战的阻碍,但强调大局要求中国人民必须进步。

“由于阻碍进步的因素即腐败现象之存在,这种进步是缓慢的。”

承认进步的缓慢性,分析原因。

“进步和进步的缓慢是目前时局的两个特点,后一个特点和战争的迫切要求很不相称,这就是使得爱国志士们大为发愁的地方。”

总结目前时局的特点,指出进步的缓慢与战争要求的不相称是爱国志士忧虑的根源。

“然而我们是在革命战争中,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

提出革命战争的积极作用,强调其对内外敌人的双重打击作用。

“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

强调正义革命战争的巨大力量及其改造作用。

“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

具体指出中日战争将对两国的改造作用,强调坚持抗战和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我们把抗战和建国联系起来看,是正当的。”

强调抗战与建国的紧密联系,提出正当性。

“说日本也能获得改造,是说日本统治者的侵略战争将走到失败,有引起日本人民革命之可能。日本人民革命胜利之日,就是日本改造之时。”

进一步分析日本改造的可能性,指出日本侵略战争失败将引发其内部革命。

“这和中国的抗战密切地联系着,这一个前途是应该看到的。”

最终总结,强调中国抗战与日本改造的紧密联系,提出应该看到的前途。

结语

通过对毛主席《论持久战》中这一段话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从妥协和政治进步两个问题出发,通过对日本、中国和国际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论证了妥协不会成功和政治进步的可能性,最终得出了坚持抗战到底的结论。这种分析方法和逻辑结构,不仅为我们理解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战略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我们今天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实践经验。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