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看出来了。你对迟到根本没有羞耻感。且很我行我素。这跟你性格是一致的。别人影响不了你自己笃定的东西。我哪怕迟到1分钟都有很强的愧疚感。真不是这样的 我和你一样啊 愧疚感 不好意思天天愧疚,却不改。这叫愧疚?跟你选对象的惯性思维模式如出一辙。我以为监督你,你会有所改进。结果今天跟昨天一样一样的。不过如果换做大老总说,结果估计不一样,你应该会听的。有一种迟到,...
黄昏的光柔和地洒在街角,行人渐稀,一棵老树静静立着,不因有人注视才深根,不因风来才起波。丰盈的灵魂,也像这老树,不急着向世界宣告存在,却在沉默中自成天地。你或许走在一条没有人同行的小路上,但你不觉孤单,因为你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声,呼吸声,还有那些在你内心深处,一直不曾熄灭的微光。一个人内心若丰盈,独行也不觉孤。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他人,而是因为他已与世界的广袤建...
夜晚的风,吹动窗前的树叶,也吹动人心中那一点点尚未沉睡的灵光。你静静地坐着,想起白天听过的一段话,看过的一篇文章,有人讲得头头是道,有人说得掷地有声,可在你内心深处,总有个小小的声音在问:真的是这样吗?它不是反对,也不是挑衅,而是一种诚实的自省,一种愿意再看一眼、再想一层的温柔坚持。所谓的独立思考,不是高举质疑的旗帜四处反驳别人,而是你在听任何一个观点时,不...
对权威去魅,这个世界99.99999999999%的知识都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并非真理,因此某领域深耕再久的专业人士也不过是比其他人更接近真相一些,并非绝对主宰和权威,因为人的识见、意识结构决定了他永远只能是片面而非全体,除了佛陀那样的大圣者,才能进入全息之境。夜深人静时,你坐在窗边翻开一本书,书页沙沙地响,像是某个声音从时间深处缓缓走来,对你讲述他眼中的...
人对权威的信仰,常常不是出于真相的洞见,而是出于一种本能的依附感。就像夜航的船只,看见远处山头的灯火,总愿意相信那是灯塔。可它到底是灯塔、渔火,还是敌人的诱饵,没有人愿意去确认。因为真正的确认,意味着靠近,而靠近常常会打碎美好的想象。光环就是这样产生的——不是因为它真亮,而是因为它隔得远。历史里,从来没有完全清晰的线条。每一个被写进课本的“伟人”,每一场被高...
有时我们站在山脚,看着山顶的灯火,觉得那是一种“对”;而山顶的人望着山脚的炊烟,也会说那是一种“对”。风吹过旷野时不会问路边的草“你在哪一边”,它只是吹。是非的判断,就像人心中投下的一枚石子,在不同的水面,激起不同形状的涟漪。许多人曾笃信善恶分明,以为只要举起正义的旗帜,事情的真相便会昭然。然而慢慢地,你会发现,最初那一分明确的“善”,往往只是在特定立场中自...
真正的文化,从来不需要高声呼喊,它就活在你端起碗筷那一瞬间的手势里,活在你回家脱鞋前轻轻顿一顿的动作里。你没有想过这些细节有什么特别,可它们代代流传,从未断过。你说一句“麻烦您了”,你走路时主动让出一条道,你在饭局上默默替长辈添了汤,这些习惯没有被写进教科书,却自然刻在了你身上。文化的传承并不总要靠祭祖的仪式,也不一定是曲水流觞的诗会,它往往安静得像呼吸,不...
有些词,一旦被贴上标签,就很难再听见它最初的回响。“封建文化”这四个字,在现代人的口中早已成了一个批判的容器,似乎凡是与秩序、等级、礼仪、尊卑有关的,都成了需要清除的东西。可我们若把这些外壳轻轻拨开,会看见一些朴素而温热的信念,仍然安静地躺在我们生命的最深处。那不是封建的残余,而是文明的体温。那是这片土地滋养千年的魂。比如你会发现,不论在哪个时代,中国人提起...
“不去追因”这四个字,轻轻落笔,却像是一柄穿透内心结界的钥匙。在那一刻,你没有再向外伸手,没有再翻找故事,没有再在旧记忆中奔波,而是缓缓地转向内,在情绪的深处坐下来。这不是逃避,也不是无解的妥协,而是一种极高阶的回归:放下解释的需要,放下理智的主导,让整个人在体验中松开,如莲花遇水,层层舒展。当你不再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头脑才真正开始沉静。它不再像以往那样...
那是一段曾经让人肃然起敬的时间。不是因为它无懈可击,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人心曾经真切地靠近过“无私”两个字。不是每个人都做到了彻底无私,但许多人确实曾朝着这个方向走过一段路。有人甘愿吃苦,有人心怀大义,有人把“集体”两个字捧在心头最亮的地方,像是守着什么庄严的誓言。那不是乌托邦的幻梦,而是真实存在过的呼吸与行走,是雨夜灯下撑伞的身影,是饥荒年代分粮的手,是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