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知见,其实就是明觉分辨出见(眼耳鼻舌身意)摄取的信息

知见就是心把六根收到的信息分辨出来,但若执着于分辨,本来的清明就被遮住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在接收、在判断、在贴标签。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冷暖、意起思绪,这些都是“见”。而心在其上生起分辨,说这是苹果,那是梨子,这是好人,那是坏人,这就是“知”。于是“知见”就是明觉对六根所摄取的信息作出的反应。知见本身并没有错,它是人活着的基础。但问题在于...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别把知道当真理,心就亮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八个字短短,像一把钥匙。它轻轻一拧,许多被我们叫作“道理”“常识”“立场”的东西,就露出另一面:原来不少痛苦,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太懂”——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把自己的懂,立成了不可动摇的“真”。这句话要回答的核心,其实很朴素:怎样不被自以为是的聪明绑住,怎样在信息拥挤、意见喧哗的时代,守住一颗明亮不昏的心...

所谓的执着是将摄取后分辨出的东西执着为”我“”人“

把看到的东西硬说成“我”的,是执着的开始。我们每天的眼耳鼻舌身意,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外境的信息。见到一张脸,听到一句话,闻到一阵香,尝到一点苦,触到一丝冷,心里便立刻生起分辨:这是好、那是坏,这是喜欢、那是讨厌。分辨本身并没有问题,这是知见的作用,是生存所需。但问题在于,分辨之后,我们常常会在心里加一个“我”的标记——他骂了我,他伤了我,他赞美了我,他亏欠了我...

怎么见实相?

见实相,其实就是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很多人以为,所谓实相一定是高深的道理,只有在经卷里才能找到,只有在闭关或冥想中才能触及。其实不然。实相从不藏在远方,它就存在于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存在于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存在于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只是我们常常被欲望、执念、偏见遮住了眼睛,看见的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而是自己心里的投影。我们爱一个人,就在他身上贴满好看的标签...

怎么离相?

离相,就是学会不被眼前的样子困住。我们每天都活在无数的相里:高矮胖瘦是相,贫富贵贱是相,爱恨情仇是相,成功失败更是相。人们拼命追逐好的相,极力躲避不好的相,却不知相本身就是变化的影子,抓不住,也躲不开。小时候觉得分数是最重要的相,长大后又觉得职位、薪水是关键的相;谈恋爱时执着于对方的样子,结婚后又被新的样子困扰。我们一生好像都在追逐这些相,却很少停下来问一句...

怎么才能空掉?

空不是把什么都丢掉,而是心里不再被东西抓住。很多人一听“空”,就觉得好像要抛下一切,什么都不要了。其实不然,空并不是清空世界,而是松开执念。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只是我们不再被它们牵着走。空的意思,是心不被填得满满当当,不被欲望、记忆、担忧塞得透不过气。心若被塞满,就像屋子里堆满杂物,再小的一粒尘埃都会显得累赘;心若腾出空间,哪怕风进来,阳光进来,鸟鸣...

感受到的厌倦里有道吗?有的。

厌倦像一面镜子,照出你心里的形状。年轻时,我总以为厌倦是坏事,是精神的疲惫,是情绪的低谷,是生活陷入死水的信号。那时,做事三分钟热度,遇到瓶颈便感到烦闷,像喝了淡而无味的汤,既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对人也是如此,相处久了,话题变少,笑意渐淡,心头便滋生出倦意。于是我逃避,换工作,换朋友,换环境,总觉得这样可以驱散那种让人想叹气的沉闷。然而奇怪的是,逃开了一个...

下雨里有道吗?有的。

雨落下来的时候,是天在教人放下。年少的时候,总觉得雨天是麻烦。上学路上,一不小心踩到水坑,裤脚溅得湿漉漉的,一整天都不舒服。出门赶路,雨像一张看不见的网,阻住了步子,让人心里直催促天快点放晴。后来年纪渐长,见过的雨也多了,有春日的细雨,像絮絮的轻语;有夏日的暴雨,像鼓点密集的战鼓;也有秋夜的冷雨,敲着窗,敲得人心生寂寞;还有冬天的冻雨,沉重、冰冷,仿佛连空气...

或许有些路你必须走,比如善知识说要持戒,但你就是习气未断,怎办?

你戒不掉的,不是规矩,是心里那个抓不放的影子。记得初学佛法时,听善知识讲持戒的功德,说得如莲花开水面,清净庄严,心里自然生出向往之心。可是回到日常生活里,那些从小养成的习气就像缠在骨缝里的藤蔓,不是你一挥手就能脱去。明知道酒一杯会乱性,话一句会伤人,可到情境当中,不是冲动先走一步,就是嘴巴先开了口。于是,行愿与现实之间,就常常隔着一层厚厚的雾,让人惭愧,也让...

世人规定的一定要如何就要如何吗?哪怕是善知识说的。

有时候你必须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么说。年少的时候,总以为世界是有标准答案的。父母有父母的规矩,学校有学校的要求,社会有社会的准绳。甚至当我接触到善知识的时候,心里也会生出一种依赖感:既然他德高望重,所言必然是对的,那我只要照着做就好。于是我学会了在外在的声音里找方向,反而渐渐忘了内心的那盏灯。有一回,一位长辈好心劝我,某事必须这样做,才算合乎规矩。我一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