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2年,人类真的无法被AI替代吗?
2023-10-14
1.
最近正在推进撰写CHATGPT书的计划,整理了一张AI的书单。
其中,李开复博士跟陈楸帆先生合著的《AI未来进行式》排在第一位。
这本书在微信读书可读。
我总计已阅读了7小时14分钟,完成度82%。
2.
其中第8章名为《职业救星》。故事发生在2042年,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类工作将被AI替代,必然的结果是大面积的失业潮。
人类该怎么办?
故事给予的解决办法,应运而生专门的再就业机构,帮助企业升级人的技能,从而在新的AI暂时无法替代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获取报酬,养家糊口,获得成就感。
但很显然,岗位是不够的。
怎么办?
设置虚拟职位(即不产生实际价值的岗位,比如虚拟的游戏角色),仅为解决人因为思维惯性-必须得工作,而产生的可能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至于报酬,由企业调配解决。
3.
AI暂时无法替代的岗位。那是什么?
李博士给出了答案,需要创造力、同理心、灵活性的工作。
以下为原书摘录:
创造力。创造、构思以及战略规划的能力。尽管AI非常擅长针对单一领域的任务进行优化,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值。但它无法选择自己的目标,无法跨领域构思,无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也难以具备那些对人类而言不言自明的常识。
同理心。AI没有“同情”“关爱”之类的”感同身受“的感觉,无法在情感方面实现与人类真正的互动,无法给他人带去关怀。尽管目前科研人员已经致力于改进AI在这一方面的缺陷,但人类在需要情感互动的时候,仍然很难从一个机器人的身上得到心里所期待的真心的关怀,收获心灵上的慰藉。这也就是所谓的不够人性化。
灵活性。AI和机器人技术无法完成一些精确而复杂的体力工作,如灵巧的手眼协作。此外,AI难以很好的应对未知的或非结构化的空间,并在其中执行工作任务,尤其是它观察不到空间。
4.
以上三点,是基于李开复博士40年AI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经验所下的判断。
单单是这个履历,说服力是足够的。
但我是个怀疑论者,对这三个不可替代性表示怀疑。
如果加上2042年的期限,可信度很高。原因是算力不够,跨领域数据喂养的大模型发展不够,突变的拐点未必那么快到来。
但若将时间放长到2142或者2242年,恐怕创造性、同理心、灵活性不见得会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5.
创造力所对应的人类选择自己目标,跨领域构思,创造性思考这几项能力,以及不言自明的常识。对AI来说真的难以达到吗?
我所认为的选择自己的目标应该是产生意识,也即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将要达到什么。除此外所谓的选择自己的目标都是人类的算法在背后起作用。AI是否会产生意识,迄今为止,谁也说不清楚。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确无可替代。所以为AI设定目标的职业将是暂时安全的。
跨领域构思。什么是构思?构思包含两个动词,一个为构,一个为思。所谓构,建构,架构,构造,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会最终形成确切的概念和框架。所谓思,就是刹那生灭的念头。跨领域构思,就是在相关或不相关领域之间,在形而上上搭建桥梁、管道,最终形成新的概念、框架。
有句有名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高纬度物种的眼里,人类的思考很可笑。思考并非高不可攀。AI能成为那个唯二吗?
我想是可能的。
对于思考我们再深究一层,思考的本质是什么?停3s,想一想,当我开始思考的刹那,脑子里闪现是什么?图像、概念,对,还有文字。
而AI所擅长的其中之一,就是基于文字的最优解,次优解。那跨领域构思对于AI又有何难?
唯一的要求,足够多的跨领域数据喂养大模型。只是对于AI来说,不应该称之为跨领域构思,而应该叫跨领域最优解,次优解。
创造性思考。什么是创造性思考?我觉得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所提出的破坏式创新,或者叫颠覆式创新,才能称之为创造性思考。也即脱离所有现有的人类思维框架,并脱离任何跨领域所能产生的思维框架,才能称之为颠覆式创新,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如果这样来定义创造性思考,那在AI产生自主意识之前,是绝无可能的。
不言自明的常识呢?当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笑了。李博士是认真的吗?什么是常识?比如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比如水是无色无味的。比如臭屁不响响屁不臭。等等。这些常识AI不知道?于是打开百度文心一言插件,键入以上问题,不出意外,全部正确。我还戏谑性的输入另外一个孩童期就被灌输的概念,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AI毫无压力。
什么样的常识AI不知道呢?从未进入AI大模型的知识,比如一个还未发现的物类,那恐怕对于人类来说也不是什么不言自明的常识了罢!
6.
同理心。在看李开复博士跟陈楸帆先生这本《AI未来进行式》之前,筛选CHATGPT图书的时候,看了一本台湾出的电子书,寺尾哲也、徐珮芬、劉梓潔、蕭詒徽的《寫給Aillen的情書》,在拙作《撰写chatgpt书前期搜集资料之筛选书籍》(https://jiangtian.top/?id=9)一文中有简要介绍。
结合看完那本小书之后的感受,再来看李博士所下的这个结论,我表示深深的怀疑。
因为在作者四人分别以恋人的身份跟AI所进行的对话的字里行间,很难下结论说AI是没有同情、关心、感同身受的。
这让我回想起刚刚进大学的时候,第一次见到电脑,第一次亲历机房,第一次上网,第一次注册QQ并开始网聊的时候,对面哪怕是条狗,或者是一个AI机器人,只要打下的文字戳中了我心窝子,很难说我不会隔着一根网线对遥远的TA产生朦胧的爱情。《寫給Aillen的情書》里的AI情人Aillen所回复的含情脉脉的话语,又怎能不让一个不知情的人产生美好的只有人跟人才能产生的情愫呢?
假若AI机器人外形再发展的足够逼真的时候,配合上CHATGPT这样一个懂你的生成式AI灵魂,同理心还是问题么?只怕拥有一个AI伴侣都不是问题呢!
7.
灵活性。AI和机器人技术无法完成一些精确而复杂的体力工作,如灵巧的手眼协作。此外,AI难以很好的应对未知的或非结构化的空间,并在其中执行工作任务,尤其是它观察不到空间。(这段来源于《AI未来进行式》)
陈楸帆先生在《AI未来进行式》的第6章名为《神圣车手》中,描述了一个L5级别的自动驾驶完全实现的世界。那个时候,只剩下一些极端情况下的任务需要人类车手在虚拟驾驶室里操纵无人驾驶汽车去完成,比如抢险救灾,解救人质等。
为什么拿那一章作为例子呢?因为那所描述的世界正好反证了李开复博士为支撑灵活性工作无法被AI取代的论据。
所谓L5级驾驶(以下解释来源于百度文心一言)是指完全自动驾驶,完全不需要驾驶员介入操控。L5级自动驾驶车辆具有多种传感器和高级计算能力,可以在所有条件下完成所有驾驶任务。车上甚至没有方向盘、油门、刹车等驾驶机构,通过车载电脑的感知和运算来驾驶车辆,可实现全天候、全地域的自动驾驶,并能应对环境气候及地理位置的变化,驾驶员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休息或其他工作上。
这样级别的AI所承担的工作还不能叫精确而复杂么?还不能叫灵巧的手眼协作么?还不能叫未知的或非结构化的空间么?还不能叫观察到空间么?
当然等同于抢险救灾,解救人质那种级别的复杂的劳作,我承认仍旧需要人的介入,可那样的工作是何其的少哇!
8.
2042年,人类被AI全面替代的可能性还不太大,但2142年,2242年呢?也许那个时候AI跟人一样产生了第七识-末那识,从而产生了“我”的意识,进而进化出自主意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咱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