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加国博士流浪汉,梦断衣锦还乡里。卸甲归田情节可有无?
2024-01-07

刚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中国人自古都有卸甲归田”的情节。


近日看李冰的《苏轼转》,东坡宦海一生,因为自身锋芒毕露和容不得不平的性格,以至于起起伏伏一辈子,心情抑郁不能解的时候,就会升起卸甲归田的退隐之意。


而我自己,年纪越大,便越有了对老家乡村的眷念之意,常想,待我挣到足够的钱之后,就要回到老家去,建上一座庄园,有亭台楼阁,有小桥流水,有鸟语花香,有猫猫狗狗,有蓝天白云。


想想那日子,就自我沉醉。


衣锦还乡,卸甲归田。这句话可以很好的总结这种心态。


老家里有人实现了这个愿望,他叫覃德林,在外头包工程,赚了钱,回到老家在祖宗宅基地上建了栋别墅,庭院楼阁,泳池健身房,一应俱全,把通向外面的水泥路也扩宽,装上栅栏,一家人自得其乐享受田园生活。


每每说起回归田园,就是跟我堂弟,表弟,或者同事朋友,在一起畅想未来的时候。从农村里出来的我们,最最放不下的还是田园,宁静的山村里,此起彼伏的鸡鸣狗叫,还有谁家孩子娃娃大哭的声音,或者饭好了喊下地干活的家人回家吃饭的呼叫声,还有好闻的炊烟袅绕的味道。


我一个女同事,讲起她朋友在天津郊外租了一个大农家院,可以种种蔬果鲜花,还有个小池塘养养鱼的时候,就不自觉的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似乎身边的人提起未来,一方面向往着繁华和现代,更多的钱,更大的房子,能够周游世界,能经历各种各样的富足和丰富,但另一方面,却也给宁静的乡村,美丽的田野,炊烟袅袅,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不小的一片空间。


若是在外面失意,或者打拼的累了,或者已经达到某个高位,内心对乡村的情节便越发的迫切和不可抑制了。


我爷爷和我妈今年安排搬到县城里去住了。干净的房间,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家电,繁华的街道,可到了冬天,因为爷爷生病,住完院不自觉的就向破旧的老屋方向移动了步子。到今天,在闭塞的鸡公岩下,低矮破旧的老房子里又住了近一个月。听我妈说,爷爷每天依然背了背叉去山上拾柴火,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把院子里长起来的草给拾掇干净。在那里,他们似乎过的更加惬意和自在。


难道是每个人打心底里就对卸甲归田,对土地有浓厚的情节么?


无论何时,都不想离开了土地,只有与土地,与山村,与鸟语花香为伴,内心才安然么?


也许是吧!


到今天为止,在城里安了家,住在城市里算起来将近25年了,可我在老家宜都买下的地皮也舍不得放弃,也舍不得将自己的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我想象着有朝一日当我不再为金钱而奔波的时候,可以回归田园,日起而作,日落而息。


这大概是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吧!


有时候真是非常羡慕梭罗。


为什么呢?


他能放下所有内心羁绊,放下世俗成见,或者说在美国就没有那样的世俗偏见,即一个人读了书,就该落地生根在城市,而不应该回转头去再做一个农民。要不然就是“没有出息,不成器的家伙”。


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让外面读书的人只能选择衣锦还乡或者魂断异国他乡,而无其他道路可选。


近几日,加国那个流浪的博士,也是这个思想观念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如果不是被发现被曝光,恐怕这辈子他就老死或者病死在异国他乡流浪的路上了,以他那样落魄的状态是永无可能主动寻求国内帮助,重新回归祖国的。


写了这么多零零碎碎的东西。再回望自己内心,当自己真的对田园生活无法自已的时候,是否真的能毅然放下现有一切,回归故里呢?


答案是否定的。


除了衣锦还乡一途,内心里还有着小时候贫穷窘迫和匮乏印下的深深的恐惧和不安。无法将它合适安放之前,是没有勇气把卸甲归田变成现实的。


这正如苏东坡穷其一生,哪怕对官场再失望,再倦怠,再意兴阑珊,可始终放不下那五斗米的饮食之源、荣誉之源。


东坡都是如此,何况我们这样的平凡普通人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