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读《实践论》,要开挂了
2024-01-21
教员说: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伦理的结论来。
教员说的好哇。
《实践论》我已经看了19遍了,每一遍并非读完全篇,而是一点点读,读到自觉很有感触的,有新的感悟冒出来的地方就停下来,去玩味文字,去深刻的领会教员那个当下他所要通过文字传达的比文字更为深刻的文字以外的意义。
这个过程简直其乐无穷。
看上面文字。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子里已经脱离了眼耳鼻舌身五官,经由意即脑子加工过的东西,那个东西叫做概念。
比如你吃一个苹果,拿在手里有冰冰凉凉,滑腻圆润的触感。
等眼睛看到,便了解了苹果的白绿透红,以及不规则的圆形的形状,还有苹果皮上的斑斑点点,以及带把部分的凹陷,和尾巴部分的一个花蕊枯萎后的留痕。
再到鼻子,闻一闻,有果香,有人喜欢,有人无感,有人反感那个味道,但不管怎么说在你脑子里一定会留下一种味道,香也好臭也罢。
然后再到舌头牙齿咬嚼他时候沁出的汁液,以及一股股苹果独有的香味,可能某些果子带点酸,有的仅有甜,有的酸甜相杂。
这里面除了没有耳朵声音的参与,五官有四官参与了。
当这些官能合起来的感觉进入脑袋,进入意识,意识结合以往存在的经验,存在知识,加工整合分类归纳总结,他便形成了对苹果这一物什的概念,下一次哪怕只是看一眼,只是摸一下,只是闻一闻,只是咬上一口,他也立即能够判断分别出,啊,这是苹果。
这就是教员说的概念。
朋友,你理解了概念跟感觉到区别了么?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下水你永远学不会游泳,你不看一眼,闻一下,吃一口,摸一下,你怎么能对苹果形成完整的概念呢?
当这一概念形成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从从纯粹的感觉的阶段进化到概念的阶段了,此时你就可以利用你的概念来帮助你分辨是非了,如果还在感觉阶段,或者残缺不全的概念阶段,亲,别轻易下判断,你会误己误人的。
这让我突然想到最近看的林语堂和李冰的《苏东坡传》里对王安石的评价,一个志大才疏的人把持国家中枢,将会造成怎样的破坏性。
王安石咱不能说他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尽管他有伟大的一面,但他依旧好心办了坏事,从历史的结果就可以看出,他的变法是失败的。
失败就失败在他的书生意气,也就是教员说的他靠书本知识得到的感觉,而不去联系实际,并且固执的认为他的感觉就是真理,他一人的固执让北宋一个执政周期的老百姓以及北宋的国运买了单,作为后人唯有唏嘘。
只有感觉的人如果赋予巨大的权柄将是毁灭性的,王安石就是例子。
而一个不仅有丰富的感觉,还从感觉升华成完整概念,且趋近真理的人将成为人民的救星,国家的救星,民族的救星,教员就是。
为啥我无比无比无比崇拜教员,就因为他真是一个掌握了真理的人,他真是个懂得了如何将感觉完整升华为概念和真理的人,他行走在真理力,自然事事顺天应民,自然事事化险为夷,峰回路转,自然每遇险境而挽狂澜于即倒。
这就是伟人啊。
教员继续说: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伦理的结论来。
简直是太经典的结论、文字、语言、论断了。
你如果不逐字逐句的读,不像我一样联想着去读,不去深刻的领悟体会,你一定体会不到我的感觉。
为啥呢?
因为你如果不将他文意背后的东西读出来,你是无法体会其精妙的,你是不可能叹服的,你是不可能为之五体投地的。
在前面我举了王安石的例子之后,接着看教员说的,循此前进,这个此就是你掌握了概念,掌握了真理,也就是你全面的了解了苹果是个什么东西,在你脑子里建立起了对苹果的完整的概念,也就是苹果的完整的知识之后,当然这个完整依旧是相对的,因为这个完整只是你的五官的直接经验,还不包括前人对于苹果的红富士,小灯笼,陕西品种的各种分类,也就是你没有吃遍天下苹果,也不掌握各种苹果的种植方法和历史渊源这些间接经验。
这种完全掌握是不太容易的,那咱们就承认直接经验形成的概念就是相对完整的相对真理好了。
循此前进,你拿到一个东西,人家叫你猜这是什么东西,你用你已有的概念、知识,判断和推理,能正确得出那就是苹果的结论么?大概率是可以的。但是你分辨不出是陕西苹果还是山东苹果,更分辨不出苹果是成熟还是不熟,也分辨不出苹果是自然熟还是聚乙烯催化熟。假如你要具备那种推理和判断经验,你的五官将要摄取更多对应的感官经验,才能最终形成概念,用以日后做准确判断的依靠。
亲,懂了吗?
跟我这样去逐字逐句的读,逐字逐句就跟嚼米饭一样,才能嚼出其甘甜的味道来。
感叹一句,如此读书,如此做事真是太有意思了。
因为一旦深入,开挂就不远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