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正见-孝顺,如何孝如何顺
2024-02-12
刚在打坐,100部心~经。
脑子里突然浮现出这个话题。
于是以它为题谈谈阁主的看法。
什么是孝顺?
孝顺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爱护和照顾。这一概念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如关心长辈的健康、满足他们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也体现在遵守家族传统、继承家族遗产和荣耀上。孝顺强调的是一种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被视为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
在《孝经》中,孝顺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孝经》是一部专门讨论孝道的经典文献,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所作,通过对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关于孝的讨论,展现了孝的实践和理论。《孝经》中提到,孝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直接照顾和尊重,更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体现出来的。这意味着孝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实现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强调孝顺的重要性。他认为孝顺是“百行之本”,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通过孝顺父母,个人能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不仅限于对父母的直接关照,还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以及对家族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孝顺被视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是传统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总的来说,孝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是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通过孝顺的实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道德责任,对于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来自CHATGPT给出的答案。
非常到位。无疑。
精炼出以下4个方面,阁主结合自己体会和经历展开来说一说。
人不孝,跟禽兽无异。
长辈健康
曾经给自己有过点滴养育之恩的长辈,都在自己应该关心的长辈之列。
尽己所能,关心他们的健康。
这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嘘寒问暖的问候,第二个方面有不舒服或者疾病及时张罗给予医治或者送药到跟前。
前一个是让长辈体会到被关怀的温暖,不让他有被遗忘、感觉无用的无意义感,或者给儿女亲人带来麻烦的愧疚感。
必须重视长辈,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无论他是垂髫孩童,还是黄发老人,都一样。
况且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当你被遗忘、被忽视、被粗鲁对待,甚至被嫌弃,因为不便或者跟不上时代而对面对的一切彷徨而无所适从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是不是特别期待有人伸出手来呢?是不是特别期望有人张开笑脸相助一把呢?
想长辈之所想,做长辈之想做,就是孝顺。
尽己所能,内心无悔。
今天是大年初二,明天初三,阁主有必要给曾有恩于阁主的亲友们都去个视频或者电话拜个年。一句问候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背后藏着的就是记得、重视和尊重,这是比金子还重要的东西。
更迫切的需要是,在生病的时候,身体抱恙的时候,不仅给予问候,还得有物质上的支持,比如去看看他,或者给点钱,或者是在他感到困难的地方伸出手来,比如年纪大的长辈不太了解现代医院的程式,后辈表现孝顺就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个麻烦的。这就是解决他们心头之患,让他们安适而无忧。
尽可能去做,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力去达成。
是为孝也!
满足物质需求
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大多数家庭或许不再缺乏物质了。
但是基本的吃穿用度还是必要的,或者给些钱,让他们自己自由支配。
认真想一想,自己的长辈他们真正的痛点在哪里,是食物吗?是衣物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或者是钱?
那就给钱吧。
在自己允许的范围内,敞开自己的胸怀。
人在世间,不怕挣不来钱的,一个人心肠越好,老天爷越会眷顾的。
相信这一点,没错。
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用他一生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耶稣也是,他们告诉世人,你不必为你的衣食忧愁,你不必为你的明天忧愁,你只需交托出你自己,你只需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孝顺当然也是有利于他人的事情,那是有利于曾经养育过你,有恩于过你的人的事情,老天爷看得到。
头顶三尺有神明。
当你听到他们有什么需求的时候,在自己允许的范围内,去满足他们吧!你不必那么心肠狭隘,你不必忧愁自己付出去了,自己遇到困难怎么办?不用的。路到桥头自然直,柳暗花明又一村。
记住长辈的物质需求,不必带着要孝顺或者付出的心理,最好是不要记下彼时你的付出,佛家讲:不要着相。是的,不要着相。做就完了,那是良心告诉你该做的事情。你做完之后如果内心能生起感动,眼眶有泪,那就对了,那是天地良心告诉你,你在遵循老天爷的旨意在做事。
满足情感/精神需求
有几个人问过长辈的情感需求呢?
按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是有那些需求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提出的一个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形成了一个层次结构。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当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寻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五个层次依次为:
1.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空气、水、食物、睡眠和其他身体需求。只有当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包括身体安全、就业、健康、财产等的安全感。在这一层次上,人们寻求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并追求稳定性和安全。
3. 社会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这一层次涉及情感关系,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人们需要感到自己是被接纳的,属于某个社会群体。
4.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这一层次的需求包括自尊、成就、尊重他人以及被他人尊重。满足这一层次的需求可以使人感到自信和价值。
5.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这是需求层次的最高级,涉及实现个人潜能、追求创造力、自我成长和个人成就。在这一层次,个人致力于成为他们“能成为的最好的自己”。
孝顺其实就是围绕长辈的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展开的。
而情感需求是属于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层面。
老人们啊,普遍都会有被需要的需求,被重视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等等。
其实啊,这不就是后三层精神需求的一个变体吗?
当人老了之后,就很容易产生觉得给后辈添麻烦的心理,这是害怕被孤立,害怕被忽视、被嫌弃,针对这样的需求,后辈需要做什么呢?
将老人的位置放到家族的中央,这就是古人“家有一老等如一宝”的来历,虽然老人们人老体衰了,可是他脑子里装下的一辈子的人生经历和祖辈传承下来的习俗、精神等等,是宝藏啊,有他在就有祖宗在,有主心骨在啊,在现代社会这样的理念尤其要让衰去的老人接受到,只有如此,哪怕他老的无法动弹的时候,对于后辈子孙来说都不是无用的,这样才不会让他生起无意义感以及厌世感啊。
这样的观念的传达,同时也是让他感觉到受重视和被需求,能这样,老人们悲观绝望的情绪会减弱很多。
每个人都要老去都要死去,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
天道好轮回啊!
遗志
在另一篇文章里,阁主讲自己要继承父亲的遗志。
因为父亲为了他能上的了本县一中,拼出一条命去挣学费,最终跌落悬崖,英年早逝。
在经过了长达二十年的反思和领悟之后,阁主得出一结论,父亲已逝,人死不能复生,一直沉溺和纠结于过去的事和负罪感无益,不如在这件惨痛的经历中找到它的存在意义,将该意义贯彻实践之,在人力可及的范围里,得偿所愿。
阁主最终体悟到的是,父亲的早逝虽无可挽回,但父亲的文笔书法名声在外,阁主可以在他未完成的事情上继续走下去,在阁主的身上实现他的遗志,这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报答,最好的传承,最佳的孝顺。
其实这是可以延而伸之的。
比如祖先里曾经为医,中医世家。
其实从医,并将悬壶济世作为自己立身之本贯彻下去才是最好的传承。
现代人很多已经丧失了对上一辈,上几辈,宗族记忆的传承,很是可惜的。
一方面后辈陷入短视和迷茫,另一方面璀璨的文化从此离散,很是遗憾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孝顺是另一种方式的寻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再讲一点大话。
现代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少有人提了。
每个人眼里都只有钱,结果就是每个人在变得特别势利的同时也变得特别的焦虑。
为什么焦虑呢?因为生怕自己被别人比下去,然后被别人鄙视、嘲笑呗!生怕在别人面前低上一头呗。
如此活着,哪能不焦虑呢?
人比人,气死人啊。
比如阁主,有一亲戚,从其他亲戚嘴里听到他近些年赚了上千万资产的时候,什么感受?自然会有失落的,自然会有嫉妒的,自然会有流言蜚语的,自然会有伤感的,自然会有烦恼的。等等。各种情绪不一而足。
泛起的这些情绪正不正常呢?作为一个普通人,太正常了。否则,便入了圣位了。
阁主没有入圣位,动凡心,自己都能理解自己。
理解后就好办了。
阁主给予自己解释,那就是,这便是他的福德,有因果在的。
而阁主暂时还没有达到,证明阁主福报还不够,还需继续积福,还需继续努力。
将一切回归到自己身上,找原因,实施正确而有效的行动,其他交给老天。
回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就是学会修福积德,7个字,用这四个字代替其实一点不违和。无论你是面对家庭,家族,还是面对国家,或者整个世界,修好自己,做事一切都如法,家自然齐国自然治天下自然平,所谓内圣外王者!
一个人要想外部世界回归到正确轨道,或者自己期望的轨道,必须从“心”做起。
而“孝”和“顺”就是最起码的德行。
跟有缘人共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下,做一个传统的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