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104读《实践论》,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
2024-04-22

毛主席的《实践论》阁主完整读完大概有10遍多了。

再回过头去读的时候,发现好一些概念跟现实的生活仍旧存在着隔膜,这便是还没有读透的典型特征。

读不透自然就不能对自己的认识起到彻底的改造作用,自然也就无法非常准确而有效的指导咱们的实际实践,从而取得实际的良好效果。

于是,再继续读《实践论》。

本文就重点来探讨“教条主义”跟“主观主义”这两个概念。

在生活里,这个教条主义跟主观主义到底是如何体现和发生作用的。

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是指过分依赖理论、原则或规则,而忽视实际情况和具体环境的做法。在生活和工作中,教条主义可能表现为刻板地遵守某些规则或过时的方法,不考虑是否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例如,一个教条主义者可能坚持使用过时的技术,即使新技术更高效;或者在管理中,可能严格按照书本上的理论来执行,不考虑员工的具体需求和情况。这种做法往往限制了创新和个性的表达,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机会的错失。

在这里,阁主收到过两个关于自媒体的观点。

第一个反复调用AI指令出爆款文。第二个像素级模仿10万+爆文。

前者来源于一个AI的付费群,后者来源于某些专门写公众号运营技巧的号。都是有过真实案例的方法。

所以是一种有效的技巧。

但前者反复调AI指令具体是调什么呢?如何反复调?信息是缺失的。后者像素级模仿,模仿的是什么呢?

这两个关于自媒体制作爆文的理论(姑且称之为理论),对于阁主来说其实是非常模糊的。也就是他的可操作性非常的差。

如果说一个跟阁主一样的自媒体人遇到这样两个理论,浅尝辄止的话,会去通过调指令(当然是自己制作的AI指令)反复调用创作了N篇文章发布出去。

可能遇到几种情况,较大的概率会得不到推荐,也有较大的概率得到一般的推荐,阅读量一般,还有极小的概率在调用若干次以后出现小爆款,大爆款在极小极小的可能性下出现。

然后有可能让你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这种方法无效,提供理论方法者言过其实,第二个方法应该是有效的,但还没有找到窍门。

教条主义者在调指令的时候会在接收到这个方法、理论之后,马马虎虎形成一条自己的指令,然后反复去调,不去根据实际的反馈去对指令做调整,若干次之后就丧失信心出现悲观主义思想,乃至最终放弃了。

而一个实践主义者则会反复微调指令、反复尝试,不达目的不罢休。必须得认识到任何的理论和方法它都必然有它的适应条件,条件不同,结果可能千差万别。所以你必须反复尝试,找到他成立的必要条件。

像阁主反复调指令,最高一篇出现过1万+的阅读,10万+还未出现过。这其中是有指令的功劳,但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其他的条件,比如累积的账号权重,自己对内容的谋篇布局和节奏把控。

这么一看,教条主义并非是不实践的,只是他在实践的时候,相信方法、理论本身没有问题,或者相信方法、理论本身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而忽视现实里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在遇到实际的不起效或者不适应的时候,还固执地坚持不做调整。

当然也有指手画脚、纸上谈兵者,自己得到一个理论和方法,如获至宝,就喜欢拿着它对着他人指指点点。这也是教条主义。

说到底哈,通过观察或者阅读,或者跟他人沟通,阅读他人的分享文章、观看他人的分享视频,获取到某种信息、理论、方法之后,既不应该拿着他去空想或者去指指点点别人,也不是浅尝辄止试一下,而是必须得在实践中反复的试并丰富这个理论和方法,最终找到最佳的道路。

像阁主借用AI这个工具帮阁主补充和丰富内容,百次,千次,万次,都不应该停歇下来。首先咱们可以认定AI的能力是无比强大的,它作为阁主的辅助工具铁定能发挥它的巨大效益。而如果效益还未发挥出来,并非AI能力的问题,而在于阁主使用和打开的姿势还不太对。这需要的是继续地、大量地使用实践,继续累积跟他的互动经验。

像素级模仿也是一样。

这个理论或者方法在很多公众号爆文的教程里都会提到,但并非在每一个得到这个信息的人那里都发挥了作用。

如果你教条主义的认为获得这个方法就拿到了开锁爆文的钥匙,最终换来的肯定是失望。这正是很多收了高价最后被学员骂的狗血喷头的其中一个原因。它承诺这个方法管用,但大多数的人并不能从中受益,或者说在它自己累积足够的经验验证完全这个方法之前他已经放弃了。

对付教条主义的方法阁主认为,首先你必须有核心的定见,比如前面AI一定是一个强大工具,对于制造爆文它可以发挥巨大能量,而像素级模仿的核心在于精准把握读者心理及平台推荐算法。在定见之外就是反复的大量的刻意练习,找到其中的规律性。这是毛主席《实践论》的核心心法-反复的大量的实践。

凡是教条主义,肯定是拿不到好结果的,世界上的任何的理论和方法,他都不是绝对的正确和完美无缺,或者叫用之四海而皆准的,就拿经典的牛顿力学理论,他也只使用于宏观世界,在微观世界里并不完全适用。更别提我们现实里获得的一些似是而非或者不完整的理论、方法了。

第六十七个问题

做实,做的不够实。这应该就是阁主做了三个月自媒体后,目前最大的问题。什么都是大而化之的,自然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自然心里总是无底。

这个说的很对。在本文开始前,重新翻开《实践论》,读前言的时候,读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里面的教条主义跟实践的关系,阁主其实还是模糊的,似是而非的,经过以上正文的思考和分析,更清楚了。

也就是说无论读书,还是分析问题,不追根问底,总是隔膜着,心里无底也是必然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