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读《论持久战》,做学问,搞钱, 归根到底就是玩的天性
2024-05-26
刚得到一个新的认知,做学问,搞钱, 归根到底就是玩的天性。
是的,万事皆可玩!
去观察小孩子,会发现,他们除了对玩可以忘乎所以、乐此不疲之外,就是吃喝。
吃喝玩乐,人之大欲。
至死是少年。
那我们逆着人性去学习、做事,在学习和做事里体会不到玩的畅快、乐趣,它们就会变成苦差事,苦差事是令人望而生畏、需要逃避的。
所以孩子们就会讨厌学习,拖拉作业,畏惧背诵,偷懒抄写。
成年人就会起床困难症,也会拖延工作,推卸任务,甩锅卸责。
他们实在是没意思,枯燥,让人心生无聊,造成焦虑,让人恐惧。
一个人发展不出将学习和做事变作玩的能力,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也就自然很难达到极高的高度和极深的深度。
过去学生时代,学语文,讲到大师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时候,觉得特佩服、特神圣。
确实令人佩服,确实神圣。
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才逐渐的明白,这数十年如一日可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是强迫自己做到的吗?
以阁主的经历来看,他得有多么多么大的毅力,压制住自己贪图享乐、安逸以及对枯燥事情的心理排斥、反感的痛苦才做的到。
绝非一般人。
可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真的能在这样讨厌、痛苦的前提下数十年如一日的?
十分怀疑。
当阁主看过一些名人传记之后,或者看了一些名人访谈之后,才愕然发现,事情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即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人并非在忍受煎熬的前提下达成的,以至于最终达成不菲的成绩。
就像赤贫的农村里,忍受极度的贫困、人生各种打击,他还能甘之如饴这样的生活!
这样的心态难以想象!
他们是真的从中找到乐趣了,乐在其中,所以不以为苦。
这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真正现实。
也就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已经变成了他的乐趣,他的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离开他相反不知所措,或者活不下去。
这里阁主想到了麦家谍战系列的其中一本书,名字忘了,内容大体是破解光密的大拿到年龄要退休了,可就是不愿意退,他又在单位呆了若干年,后来实在年纪大了不得不退了,结果赋闲回家后就跟丢了魂儿一样,每天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怏怏不乐的,眼看着一天天瘦下去,精神状态一天天差下去,甚至还出现了老年痴呆的症状,后来某个机遇,单位又返聘他回去,回到单位,昔日的神采马上回来。
印入骨子里的热爱,跟命连着。一旦这热爱被剥夺,生命也会随之枯萎。
这样的事儿再苦再累对于他来说就跟玩一样充满乐趣。如此数十年如一日只是其他人看到的,以为是坚持,其实他无比快乐。
这才是做事、做学问、搞钱的真谛。
一定要从所做的事情里找到跟玩一样的乐趣,一样上瘾的瘾。
这是一种什么乐趣呢?以阁主唱歌和写作为例子谈一谈看法。
一直以来阁主对唱歌跟写作都有种说不太清楚的向往、兴奋在里面。
记得曾经在大学时候,边去家教学生家里,边骑着自行车愉快的哼着歌,唱到动情处,全身忍不住有种电流流动的感觉,阁主认为那就是发自本性的快乐作用在肌肉上的感受。
还有当自己有段时间不写文字了,突然坐下来写上一段,神秘的神圣感就会笼罩全身,一种别样的愉悦荡漾胸中,电流也会不期而遇,令阁主快乐的忘乎所以。
那个时候特别想跟别人分享些什么,一种急切的分享和展示的冲动左右着自己。
从事情本身里感受到小孩子玩玩具,耍水,或者搭乐高,玩枪,捉迷藏一样的纯真的乐趣。
想想小孩子吧,他们在父母要带他们出去之前,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多么的兴奋、期待,假若因为什么事儿临时取消,他们会生气、耍脾气、很不高兴。
出了门,蹦蹦跳跳的,全世界都被他们抛到了脑后,若是遇到同学,其他小孩,他们会非常兴奋地分享,我妈妈爸爸带我去游乐场呢,我要去玩滑滑梯、蹦床,然后两个娃娃就彼此兴高采烈的聊起来,叽叽喳喳的热闹非凡。
到了目的地,不待父母招呼,早就一个猛子扎进去玩起来了,不怕太阳,不怕累,不怕小伤,全世界连带父母都抛到爪哇国去了。
那才是真的乐趣,真的快乐,忘我的快乐。
而我们成年人得像小孩子学习,找到自己事业、学问、生意、工作的纯粹之乐。
纯粹之乐的特性就是无所求,所做就是快乐本身。
怎么才能从事业、学问、生意、工作里发现纯粹之乐呢?
张开怀抱拥抱所做的事情。
悦纳它。
一旦开始做,完全沉浸进去,体验跟他融为一体所自然生发出来的纯粹之乐,其实就是在杂念完全被降住之后,在忘我状态下,连接到本体的平静、安宁、和平等一切美好情感。
所以,人干事,切忌多头并进,越单纯越好,切忌脑子里有自我设限、各种杂念,一切时间维持极简状态,单纯快乐自然会来。
这便是玩的状态的真正含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