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准挖掘痛点?】从“未经修饰的真实情绪”入手,找到共鸣点
2025-03-13
01 | 为什么很多内容没有“刺痛人心”的力量?
有时候,一篇文章写得很专业、逻辑很清晰,但阅读量平平,互动寥寥。
而另一篇看似随手写的内容,却能在短时间内收获成千上万的评论和转发。
区别在哪里?
在于“真实情绪”是否被触动。
很多人写作时,习惯于从自己的思维逻辑出发,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读者并不关心你的表达,他们只关心——这是否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一篇能打动人的文章,往往不是因为它提供了“高价值的信息”,而是因为它精准地戳中了读者的某种情绪。
但问题来了——如何找到这些真实情绪?如何确保自己的内容能精准踩中痛点?
答案是:从“未经修饰的真实表达”里挖掘痛点,而不是凭空臆测。
02 | 挖掘真实痛点的3个方法:从用户的情绪波动入手
如何找到“未经修饰的真实情绪”?
如何确保自己挖掘到的痛点,是用户真正关心的?
下面这三个方法,能帮助你精准找到用户的“情绪爆点”:
✅ 方法一:看“高赞回答”下面的评论,找到“共鸣点”
知乎、小红书、豆瓣上,有大量高质量的问答和讨论。
但真正隐藏着“痛点”的地方,不在回答本身,而在回答下方的评论。
为什么?
因为高赞回答本身是精心构思、反复推敲过的,表达可能会更克制、理性;
但下面的评论,往往是未经修饰的情绪表达,最能体现人们的真实困惑。
如何操作?
在知乎或小红书搜索关键词(如“30岁没存款怎么办”);
找到高赞回答,翻到评论区,观察人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困惑;
提取那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词汇,比如“焦虑”“绝望”“压力山大”“不公平”等。
案例示范:
假设我们搜索“35岁裸辞”这个话题,找到一个高赞回答:
“裸辞后才发现,30岁以上的求职市场有多残酷,简历投出去没人看,面试机会寥寥无几……”
但真正的痛点,往往藏在下面的评论里:
“太真实了!我35岁被裁员,家里还有房贷,每天都快崩溃了。”
“没人告诉我们,30岁后换工作有多难,工资不仅涨不动,甚至可能倒退。”
“35岁失业=社会性死亡,太扎心了。”
这些未经修饰的表达,才是真正的“共鸣点”。
所以,与其自己苦思冥想,不如直接去看人们真实的表达方式,找到那些“直击内心”的痛点。
✅ 方法二:关注热门微博评论,找到“情绪高点”
微博是一个巨大的情绪放大器。
尤其是在热点事件发生时,人们的情绪会在评论区被放大、释放、共鸣。
如何操作?
关注“微博热搜”,找到与自己内容相关的话题;
直接翻开“热门评论”,看看人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
记录下“情绪激动”的高频关键词,并分析为什么这些点能引发共鸣。
案例示范:
某个热点新闻:“某985博士毕业后送外卖,网友热议学历贬值。”
评论区的情绪点:
“寒窗苦读20年,结果不如一个中专生?”(不公平感)
“以前觉得学历是金饭碗,现在发现只是泡沫。”(幻灭感)
“努力奋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迷茫感)
如果你是做“职业规划”或“个人成长”类内容的,这些评论就是最好的选题来源。
你可以围绕这些真实情绪,写出能引发共鸣的内容,比如: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觉得学历无用?真相远比你想的更扎心》
《985毕业送外卖?学历到底是不是个骗局》
这些话题,之所以能吸引人,正是因为它们来自于真实情绪的提炼,而不是闭门造车。
✅ 方法三:观察豆瓣、B站讨论区,找到“情绪爆发点”
豆瓣和B站,隐藏着许多高质量的用户讨论,尤其是在一些“深度类”话题上,能看到大量“情绪爆发点”。
如何操作?
豆瓣:去“职场”“失业互助”“焦虑星人”等小组,看看人们在讨论什么;
B站:搜索“35岁失业”“副业赚钱”“个人成长”等关键词,看看评论区哪些观点引发了大量互动。
案例示范:
在豆瓣“失业互助”小组,有人发帖:
“35岁失业,投了200份简历,没有一个回复,感觉人生已经完了。”
下面的热门回复:
“同感!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焦虑。”
“感觉自己被社会淘汰了,所有面试官都嫌我年龄大。”
“以前觉得35岁很遥远,现在才发现,真的到了这个年纪,才知道现实有多残酷。”
如果你的目标是写“职场成长”类内容,这里已经提供了大量选题方向,比如:
《35岁真的“职场危机”?为什么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35岁被裁员?如何用3个月重建职业竞争力》
《为什么你的简历没人看?3个HR最看重的关键点》
这些选题,能精准抓住读者的焦虑感,让他们看到内容的价值,从而提高阅读和分享率。
03 | 如何把这些情绪转化为“高传播度”内容?
找到“情绪高点”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学会如何把这些情绪,转化为真正能传播的内容。
✅ 第一,提炼“高情绪触发点”
如果一篇文章,能让读者感受到“震惊、愤怒、惊喜、焦虑、希望”之一,它的传播度就会大幅提升。
所以,在选题时,尽量让标题带有“情绪钩子”。
比如:
❌《35岁换工作要注意什么?》➡️✅ 《35岁找工作,没人告诉你的3个残酷真相》
❌《副业选择指南》➡️✅ 《这3种副业,正在悄悄淘汰90%的人》
✅ 第二,创造“可转述性”
如果一篇内容,能让读者看完后,随口就能转述给朋友,它的传播度会更高。
所以,在文章结尾,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核心观点,比如:
“简单来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的职场危机,不是35岁,而是30岁后没核心竞争力。”
✅ 第三,加入“行动指引”
让读者不仅仅是“共鸣”,更能“采取行动”。
比如,“如果你也有35岁焦虑,今天就去更新简历,把你的核心优势写清楚。”
结论:让内容真正“击中痛点”,而不是“自说自话”
写作不是信息输出,而是情绪共鸣的过程。
挖掘真实情绪,才是找到痛点、提升传播度的关键。
💬 问题讨论:你曾在哪些内容里,看到过“戳心”的表达?欢迎分享,让大家一起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