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107读《论持久战》,持久战: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战略
2024-06-23

毛主席目前敌尚能勉强利用其强的因素,我之抗战尚未给他以基本的削弱。其人力、物力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止其进攻,反之,尚足以维持其进攻到一定的程度。其足以加剧本国阶级对立和中国民族反抗的因素,即战争之退步性和野蛮性一因素,亦尚未造成足以根本妨碍其进攻的情况。敌人的国际孤立的因素也方在变化发展之中,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孤立。许多表示助我的国家的军火资本家和战争原料资本家,尚在唯利是图地供给日本以大量的战争物资,他们的政府亦尚不愿和苏联一道用实际方法制裁日本。这一切,规定了我之抗战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中国方面,弱的因素表现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虽在十个月抗战中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但距离足以阻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还远得很。且在量的方面,又不得不有所减弱。其各种有利因素,虽然都在起积极作用,但达到足以停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程度则尚有待于巨大的努力。在国内,克服腐败现象,增加进步速度;在国外,克服助日势力,增加反日势力,尚非目前的现实。这一切,又规定了战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

毛主席就一个意思:中国目前无法速胜敌人,必须通过持久战来最终削弱和抵抗敌人的进攻。

持久战:从历史现实到战略选择

中国的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强敌的侵略,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持久战理论。在他的论述中,他清晰地指出了当时中日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对比,以及由此决定的战争的持久性和复杂性。本文将围绕这段论述,探讨持久战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以及在现代背景下的启示。

历史背景:抗战初期的中日力量对比

在抗战初期,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在军事力量、经济基础、工业生产等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后,就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侵略扩张,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力量。而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国内的政治动荡后,经济基础薄弱,军事力量分散,工业化程度低。

毛泽东在这段话中提到:“我之抗战尚未给他以基本的削弱”,即中国在抗战初期并没有对日本的整体实力造成根本性的打击。日本凭借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力量,能够持续对中国发动进攻。而中国的反抗虽然顽强,但在军事装备和战斗力上与日本存在显著差距,这导致中国无法在短期内战胜日本,抗战只能是持久战。

战略意义:持久战的必然性和有效性

毛泽东指出:“其人力、物力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止其进攻,反之,尚足以维持其进攻到一定的程度。”这意味着,日本虽然具备强大的军事进攻能力,但其国内资源和经济能力并非无穷无尽。长期的战争将加剧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消耗其物质资源,最终使其难以为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持久战战略,通过长期的消耗战,逐步削弱日本的进攻能力,积累自身的力量,最终实现反攻。持久战战略不仅是基于当时中日双方力量对比的现实选择,更是对敌我双方综合实力的深刻理解。通过持久战,中国可以利用广阔的国土和人民的力量,分散和消耗敌人的力量,最终在敌人资源枯竭、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实现胜利。

战争过程中的具体实施

毛泽东在这段话中还指出了抗战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在国内,克服腐败现象,增加进步速度;在国外,克服助日势力,增加反日势力。”这表明,在持久战过程中,中国不仅需要在军事上与敌人抗衡,还需要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做出巨大的努力。

1. 国内建设与改革:抗战期间,中国需要克服内部的腐败和无效治理,提升政府和军队的战斗力和效率。通过推进社会改革,增加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增强国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国际外交与合作:在国际上,中国需要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削弱日本的国际地位和支持力量。通过与反法西斯联盟的合作,特别是与苏联和美国的合作,获取更多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增加抗战的力量。

持久战的结果与启示

抗战的持久性最终在历史上得到了验证。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逐步积累了力量,最终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大背景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持久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更是对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实践验证。

现代背景下的持久战启示

持久战理论不仅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背景下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当前,世界格局复杂多变,各种挑战和威胁层出不穷,持久战的精神和策略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国家安全与防务: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国家需要具备持久的抵抗能力和战略耐心。通过提升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应对长期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2. 经济建设与发展:经济建设需要长远的规划和持久的努力。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避免短期行为和浮躁心理。

3. 社会建设与治理:社会建设需要持久的努力和广泛的参与。通过提升治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增加人民的福祉和幸福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是对当时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的深刻分析和战略选择。通过持久战,中国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现代背景下,持久战的精神和策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借鉴和应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