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协作协作方法论系列】《从高手到教练:如何把你的AI协作写作经验,转化为可教可卖的课程产品》
2025-03-31
我们先讲一个最常见的误区:
很多人在用AI写作越来越熟练后,会兴奋地说:
“我也想教别人用AI写作!我想做个课!”
但下一秒,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我会用,但我不知道该怎么教。”
“我讲了半天,别人听不懂我怎么提问的。”
“我照着自己的写作流程做成PPT,但讲起来很空。”
为什么你“会做”了,却还是“教不会”?
因为“能做”和“能教”中间隔着一个关键能力:
你能不能把经验转化成“别人可以执行的模型”?
这一篇,就是带你从经验跳跃到模型的桥梁。我们将拆出三步:
一、第一步:从个人经验中抽出“可迁移”的底层结构
你要明白一件事:
别人不是来听你“怎么用AI”,而是想知道:“你用的那一套,我能不能照着做?”
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把自己“用得顺手”的经验,提炼成通用逻辑,比如:
你提问的起点是什么?(动机?角色?输出场景?)
你是怎么和AI对话的?(任务拆解?一步生成?迭代修正?)
你在过程中卡过哪些点?是怎么解决的?
哪种问法你用了又用了?为什么?
举个例子:
你发现自己每次写公众号文章,都会走这几个提问:
1)“我想写xx主题,你能帮我找几个反常识的角度?”
2)“我选了第二个,帮我用三段式结构拆一下”
3)“第一段我想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能不能用真实细节写个开头?”
4)“不够有画面感,再写一个更情绪化的”
5)“起标题时给我3个吸睛型、1个思辨型、1个极简风格标题”
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可教的模型了。你只要说清楚:
“一篇文章,我分5步协作,每一步用一句提问就能完成。”
这比你讲10页PPT都有效。
所以,课程的核心不是内容多,而是路径清楚。
二、第二步:把协作流程变成“可视化路径图”
教学最大的难点,不是“你会不会”,而是“别人跟不跟得上”。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好方法是:用路径图/地图/模板卡片,让用户“看懂整个过程”。
比如下面这张结构:
css复制编辑[写作动机] → [生成选题] → [拆解结构] → [协作写段] → [迭代优化] → [标题引导语]
你可以为每一步都配一张“提问卡”:
步骤 | 提问句式 |
---|---|
选题生成 | “我想写关于xx的主题,你能帮我列5个和xxx人群共鸣的角度吗?” |
结构拆解 | “我选了第2个角度,能不能帮我拆成三段结构,并解释每段讲什么?” |
开头协作 | “请帮我写第一段,要有情绪张力,代入一个具体生活细节,别太教条。” |
中段过渡 | “这一段我想用举例+反转的方式讲清xx现象,你能帮我组织逻辑吗?” |
优化语感 | “语言不够流畅,请优化节奏和画面感,加一个形象比喻” |
标题优化 | “给我5个标题,分别是:1)共鸣型;2)反直觉;3)故事型;4)数字型;5)极简型” |
只要你能把这些常用路径,变成一套“看得懂+套得用”的流程图或卡片组,你就能:
教人用得起来
卖得出去(做课、训练营、咨询)
帮助别人提升信心,形成闭环反馈
三、第三步:构建你自己的“协作教学框架”
现在,你可以开始搭建你自己的“AI协作写作课程骨架”,我建议你使用这个五模块设计法:
M1:意识启蒙
—— 为什么你不会写,不是写的问题,而是不会问问题
M2:提问进阶
—— 三大提问路径,跑通一次完整写作协作
M3:提示词训练
—— 从“固定模板”到“动态协作”的思维跃迁
M4:执行系统搭建
—— 写作节奏、提问地图、协作日历、训练机制
M5:资产沉淀与变现
—— 把写作变成可复用知识资产 + 可售卖课程系统
这五个模块,每一个都可以配一套:
视频讲解
提问卡片
实战案例
提交任务(搭地图、写一篇、设计结构卡)
甚至可以加入“AI问答陪跑”+“反馈作业修改”机制,就能转化为训练营产品。
写在最后:从“用得好”到“能传授”,你的身份才真正完成跃迁
很多人一直停留在“我用AI写得不错”,却从没想过:
你能不能把这套东西,变成你人生中可以变现、变价值、变影响力的核心能力?
当你掌握了:
表达一整套方法论的能力
教别人跑通一套流程的能力
把协作过程变成知识资产的能力
你就拥有了站上台讲课、做写作陪跑、出教材、做训练营的底气。
ChatGPT的红利,不是你写几篇文章,而是你构建了一套独一无二的“协作系统”+“认知语言模型”。
那才是,属于你的系统性影响力资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