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特殊性,是“致良知”的具体工夫
2025-04-01
好,我们继续。
矛盾的特殊性,是“致良知”的具体工夫。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层。因为人往往一听到“矛盾普遍”,就陷入了宏大的哲学快感,仿佛一秒就理解了万物的运行规律。但一转头,面对眼前的矛盾,却又无从下手。为什么?因为“知道普遍”并不等于“活得具体”。
阳明讲“致良知”,什么意思?不是让你站在道德高地审判一切,而是让你在最日常、最真实的境遇里,去做那一件你内心知道是对的事。对的,不是完美的、不是标准答案式的,而是那个你心里有光、事后不后悔的那个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躲闪的动作。
而毛主席讲“矛盾的特殊性”,从来不是让你搞哲学命题的,而是告诉你: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问题的矛盾构造都不同。如果你套用一个大逻辑去看所有人、做所有决策,你就会走向僵化和暴力。你看似在解决问题,其实是把不同的生命揉进同一个模具,然后痛苦就产生了。
你想控制孩子,就以为“所有的孩子都要听话”;你想跳槽,就以为“所有的公司都差不多”;你想创业,就以为“只要敢干就会赢”。但你每次一落地,就发现:怎么哪里都卡?因为你忽略了“特殊性”。你以为是命不好,其实是你没看清楚——那个具体的情境、那个人当下的状态、那个决定背后的系统构成。
这时候,阳明心学给你一盏灯。
致良知,不是致抽象的“良知”,而是致那个当下你心里知道但常常装作不知道的那个点。你明明知道你在和伴侣吵架时,是因为内心孤独,但你却死活要争对错;你明明知道自己不是不想写作,而是太怕作品没人看,但你却骂自己懒;你明明知道你不是没有计划,而是根本不信这个世界会容纳一个像你这样的人,但你却天天给自己列计划,逼迫自己执行。
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就是特殊性。你的每一个选择、情绪、行动,都有它独特的背景逻辑和系统内因。而你必须从那个点上修,不是从一个空洞的“道理”上压。
致良知,是一个反向运动。不是你从脑子里提炼出一堆正确的观念,然后用这些观念去统治你,而是你在每一个当下,面对内心的真声,不逃不推,就地处理。
比如你今天对孩子发火了。致良知不是告诉你“你不能生气”,也不是让你“控制情绪”,而是你在发火之后,能不能诚实地对孩子说一句:“对不起,我不是因为你错了才生气,我是因为我今天在工作里受了委屈,但我不想把这情绪丢给你。”
就在这个点上,你把一个潜在的父母—子女矛盾,转化成了一个共同面对情绪的机会。这就叫“特殊性里的良知工夫”。
这工夫之难,不在于你没学过,而在于你太习惯逃掉了。你一冲突,就想从脑子里找模板,从外部找参照,从逻辑上找解释。但其实你心里那个光一直都在。你只是没敢照它走。
所以,毛主席的“特殊性”,阳明的“致良知”,在你的人生里,其实只指向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
你能不能在你此刻所处的、独一无二的这个矛盾情境中,不逃、不躲,做一次真实的回应?
不是大的,不是正确的,是那一个你知道你本来可以做、却常常没做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节可以进入“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这部分,继续深入你我真实的生命现场,看看冲突到底是怎样生成、转化、燃烧出改变的。你想继续吗?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