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147读《论持久战》,战争的本质与战略:深度解析
2024-06-27

毛主席这里不是说战争的政治目的,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说的,是作为人类流血的政治的所谓战争,两军相杀的战争,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消灭敌人,就是解除敌人的武装,也就是所谓“剥夺敌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灭其肉体)。古代战争,用矛用盾:矛是进攻的,为了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为了保存自己。直到今天的武器,还是这二者的继续。轰炸机、机关枪、远射程炮、毒气,是矛的发展;防空掩蔽部、钢盔、水泥工事、防毒面具,是盾的发展。坦克,是矛盾二者结合为一的新式武器。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但防御也是不能废的。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因为如不消灭敌人,则自己将被消灭。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退却,属于防御一类,是防御的继续;而追击,则是进攻的继续。应该指出: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作为消灭敌人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消灭敌人之辅助手段和作为保存自己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战争实际中,虽有许多时候以防御为主,而在其余时候以进攻为主,然而通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

引言

战争,是人类历史中最为极端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它不仅涉及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更关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博弈。毛主席关于战争的理论,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战略。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阐释以下四个问题:如何理解“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如何理解战争中的矛与盾?如何理解“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以及如何理解“通过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希望揭示战争的内在逻辑和战略思维。

一、如何理解“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1. 战争目的的双重性

战争的目的具有双重性,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句话的含义在于,任何战争的根本目标都是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通过消灭敌人的抵抗力,达到政治和军事的最终目的。保存自己是战争的基础,只有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实现消灭敌人的目标。

2. 保存自己的必要性

保存自己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必须以保存自身力量为基础。战争中如果无法保存自己,进攻和消灭敌人的行动将无法持续,也难以取得最终的胜利。保存自己不仅指保存军队的实力,还包括保全后方的生产和生活,保障持续的战争资源供应。

3. 消灭敌人的根本目标

消灭敌人是战争的根本目标。消灭敌人并不仅仅指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指通过解除敌人的武装,削弱或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使其丧失继续战争的能力。消灭敌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战争的政治目标,如领土扩张、资源掠夺或政治统治的确立。

4. 战略上的平衡

在实际战争中,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保存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是为了更有效地保存自己。两者在战略上需要保持平衡,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5. 历史实例分析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保存自身实力,逐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实现了战略上的平衡。例如,长征期间,红军通过保存自身力量,避开敌人的优势兵力,最终实现了战略转移,并在新的根据地继续消灭敌人的抵抗力量。

二、如何理解战争中的矛与盾?

1. 矛与盾的定义

在战争中,矛代表进攻的手段,而盾代表防御的手段。矛与盾的关系揭示了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辩证关系。矛是为了消灭敌人,盾是为了保存自己。进攻与防御是战争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彼此依赖,共同构成了战争的整体。

2. 进攻的作用

进攻是战争中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通过进攻,可以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削弱敌人的战斗意志。进攻的目的是主动出击,掌握战场主动权,使敌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例如,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大规模进攻,逐步摧毁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

3. 防御的作用

防御是战争中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通过防御,可以保护己方的兵力和资源,抵御敌人的进攻,保持战争的持久性。防御不仅是被动的自卫行为,更是为进攻创造条件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新四军通过有效的防御,保存了自身实力,为后来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4. 矛盾结合的新式武器

现代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手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将矛与盾结合的新式武器。例如,坦克作为一种综合性武器,既具有强大的进攻能力,又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现代战机、导弹和防空系统等,也都体现了进攻与防御相结合的特点。

5. 战略上的平衡

在战争中,进攻和防御必须保持战略上的平衡。过于注重进攻而忽视防御,容易导致自身力量的过度消耗和暴露;而过于注重防御而缺乏进攻,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指挥者需要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进攻和防御手段,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

6. 历史实例分析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通过灵活运用进攻和防御手段,成功地抵御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并在关键时刻发动反攻,取得了重大战果。例如,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通过坚强的防御,保存了自身实力,并最终通过进攻,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三、如何理解“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

1. 战略目标的优先级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战略目标的优先级。在战争中,消灭敌人的抵抗力量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关键,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因为只有消灭敌人,才能彻底解决战争的根本问题。

2. 进攻的重要性

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在战争中,通过进攻可以主动打击敌人,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打破敌人的防御体系。进攻不仅是为了取得战术上的胜利,更是为了实现战略上的突破。例如,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解放军通过大规模进攻,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3. 防御的辅助作用

防御在战争中虽然重要,但其作用是辅助进攻和准备转入进攻。防御的主要目的是保存自己,为后续的进攻创造条件。在防御中,必须保持反攻的准备,通过防御削弱敌人的进攻力量,待机转入进攻。例如,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通过防御保存了自身实力,并在条件成熟时发动反攻,取得了重大战果。

4. 战略上的灵活性

在战争中,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是两个相互依存的目标,但在战略上需要灵活处理。指挥者需要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进攻和防御的策略,确保在消灭敌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的力量。过于强调保存自己而忽视进攻,可能导致战略上的被动;过于强调进攻而忽视防御,可能导致自身力量的过度消耗。

5. 历史实例分析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强调进攻,消灭了大量敌人的有生力量。例如,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通过大规模进攻,彻底摧毁了东北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为解放东北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合理的防御,保存了自身实力,为后续的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如何理解“通过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

1. 战争的整体观

“通过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这句话强调了战争的整体观。在战争的全过程中,进攻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虽然在局部和特定阶段,防御可能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整个战争的进程来看,进攻始终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2. 进攻的战略意义

进攻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进攻,可以打破敌人的防御体系,掌握战场主动权,逐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进攻不仅是为了取得战术上的胜利,更是为了实现战略上的突破,最终达到战争的政治目标。例如,在解放战争中,通过三大战役的大规模进攻,解放军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实现了全国解放的战略目标。

3. 防御的战略准备

防御在战争中虽然重要,但其主要作用是为进攻做准备。通过防御,可以保存自身实力,削弱敌人的进攻力量,为后续的进

攻创造有利条件。在防御中,必须保持进攻的准备,通过防御削弱敌人的力量,待机转入进攻。例如,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通过防御保存了自身实力,并在条件成熟时发动反攻,取得了重大战果。

4. 历史实例分析

在中国革命和战争的不同阶段,通过强调进攻,取得了重大战果。例如,在解放战争中,通过大规模进攻,解放军逐步削弱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最终取得了全国的胜利。通过战争的整体来看,进攻始终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

5. 现代战争的启示

在现代战争中,进攻仍然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虽然现代战争中防御手段不断发展,但进攻仍然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通过主动出击,打破敌人的防御体系,掌握战场主动权,逐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最终实现战争的政治目标。例如,在现代战争中,通过信息化作战和精确打击,可以有效地实现战略目标,取得战争的胜利。

结论

通过对“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中的矛与盾”、“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以及“通过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四个问题的详细阐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争的本质和战略。战争中,保存自己是基础,消灭敌人是根本目标;进攻是主要手段,防御是辅助手段。通过灵活运用进攻和防御策略,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最终实现战争的政治目标。在现代国际和国内事务中,只有充分认识和利用战争的战略思维,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和平与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