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你缺乏问题感:从教育顺从到思维肌肉萎缩》
2025-04-01

“人并不是生而服从的,而是在无数微小暗示中,被训练得不再提问。”
——题记


有一只猴子,它被关在笼子里,每次想要拿上面的香蕉,就会被电击。后来它学会了不去碰香蕉。再后来,科学家把电击装置拆了,换了一批新猴子进来,但只要有谁靠近香蕉,原来那只猴子就会去制止它。

你看清了吗?
真正的控制,不需要电击,只需要让你主动放弃可能性。

问题感的消失,正是这样发生的。不是你不聪明,不是你没思考,而是你被无声地驯化成了那只“自动阻止别人提问”的猴子。


你不是不想提问,而是早已学会闭嘴

还记得小时候,你是不是也问过很多让大人烦躁的问题?

“为什么必须要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你说的是对的吗?”

最开始,大人会敷衍你。但你一旦越问越多,就会被呵斥:“小孩子别多问!”、“听话就好!”、“长大你就明白了。”

这不是家庭的独有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训练机制。
从家庭到学校,从课堂到职场,从新闻到社交网络——我们早就被教导“正确的问题”,被奖励“听话的提问方式”,而不是被鼓励“结构性的质疑”。

想象一个中学课堂。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为什么一定要记住这个?这个知识有什么实际用?”

老师会怎么说?
“你先学,别问那么多。”
“考试会考,这就够了。”

这句话表面是“务实”,本质是拒绝了思考。你必须做一个接受系统安排的执行者,而不是挑战系统逻辑的提问者。

你的问题感,从那一刻起,被“实用主义”窒息了。


教育的目标,不是让你思考,而是让你“合群”

有人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在于“应试”。错,真正的问题在于它通过“应试”教会了你顺从的价值观。

试卷只有一个标准答案,错了就扣分;作文不能写“离经叛道”的想法,否则被判跑题;任何开放性思考,都必须用固定话术包装成“正确表达”。

教育从来不是价值中立的,它训练的是:

  • 不要质疑权威;

  • 不要追问系统;

  • 不要尝试创造新结构;

  • 不要越界思考边界。

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有问题感的人,大多在学校中不合群。他们不是成绩差,而是太爱提问、太不愿意接受“必须如此”的说法。于是他们被贴上“不听话”、“难管”、“不合适”的标签,被踢出中心,被边缘化。

问题感,是要付出代价的。

而你之所以没有问题感,不是你没能力,而是你学会了:

“别提问,提问的人不会被喜欢。”


社会的本质,是对“可管理性”的奖励机制

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你的处境并没有改变。

你越容易管理、越不提问,就越被信任、被提拔、被接纳为“合群的人”。

你开始习惯开会时不说不同意见,开始习惯公司流程中“只要不犯错”,开始学会看脸色、顺情绪、讲场面话,开始懂得“有问题也别提”的自我保护。

久而久之,你不再觉得有问题需要提了。不是因为你真的理解了这个世界,而是你已经学会了沉默是最优生存策略

这时候,问题感不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是一个生存策略选择问题。

你压抑的是问题,不是无知。你配合的是幻觉,不是秩序。

你在用“保持沉默”来维持一个伪装的安全感——但代价是:你越来越不认识你自己。


真正的问题感,是肌肉,不是灵感

现在你开始明白了,为什么你提不出好问题。

不是你笨,而是你失去了训练——就像多年不动的肌肉逐渐萎缩、反应迟钝。

问题感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思维肌肉的长期锻炼”。

你每天都能练:

  • 阅读时,不是划重点,而是问:这个观点的前提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有没有忽略的变量?

  • 对话时,不是回应观点,而是问:他说这话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立场在哪里?他没说的东西更重要吗?

  • 决策时,不是选AB,而是问:为什么只能AB?有没有CD?我是不是在默认一个错误的框架?

你开始从“接受输入”转为“扫描结构”,从“等别人教”转为“自己建模”,从“找答案”转为“问对问题”。

那一刻,你的问题感就复活了。


阿尔图塞:意识形态不是“强迫”,而是“自动配合”

法国思想家路易·阿尔图塞曾说过一句惊人的话:

“意识形态不是让你被迫接受什么,而是让你自动站到它希望你站的位置。”

你觉得你在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提问、自由地思考。可其实你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被提前设定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而真正的问题感,就是要意识到:我被驯化了。

阿尔图塞不是鼓励你反抗,而是希望你觉醒。他指出的裂缝是:

“你连你为什么这样想,都不是你自己决定的。”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