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蒙卦视角学毛主席
2025-04-04
好,我们继续,走进第四卦:蒙卦。
卦辞是: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这是整部《易经》中,第一次明确地讲到“教育”与“认知启蒙”的问题。
如果说屯卦是人生困局初启,那蒙卦就是你走出泥潭后,第一次睁眼看世界。
你站在天地间,混沌已过,困顿未远。
你开始意识到:我想知道了,我想明白了,我不想再像之前那样凭感觉、凭本能、凭一腔热血撞南墙。
但你不清楚规则、不懂路径、不识节律。
你就像一个少年,在宇宙的门口张望。你渴求引导,但你还不会提问,你有动机,但你没有系统。
这,就是“蒙”。
“蒙”,不是笨,是未开化的智慧,是尚未被结构化的潜能。
我们先讲第一句:
「蒙,亨。」
很奇怪对吧?一个讲“无知”的卦,居然说“通达”。
为什么?
因为《易经》的核心智慧在于——真正的通达,不是从“已知”开始的,而是从“承认我不知道”开始的。
你一旦愿意承认“我无知”,你就打通了第一层天线。
你不再假装成熟,不再装作知道路该怎么走,而是虚心、真实地站在未知中,承认自己现在就是一个“童蒙”。
“童蒙”是形容尚未成熟、尚未教育的人。但它不贬义,它是含苞待放的智慧之芽。
只要你不急着显摆、不妄图掌控,而是安静地待在“我不知道”的位置上,这时候,宇宙的结构就会对你说:
你终于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开始教你了。
第二句特别重要: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不是“我”主动要找你这颗童蒙来教,而是你要来找我。
什么是“我”?不是某个人,而是代表结构、系统、节律、真知的那个方向。
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系统来找你,而是你主动去求“教”。
你不是带着“我是谁你知道吗”的姿态来学,而是放下身份、放下经验、放下预设——你真心地想问,想懂,想通。
这句话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教育观转变。
不是老师决定教你什么,而是你准备好了,老师才开始教你。
—
你看,毛主席一生最动人的“童蒙时刻”,不是他登高一呼的时候,而是他在延安,整整八年时间,日日夜夜地读书、思辨、讲解、写作、教学。
他在延安“开办干部学校”,不是什么“伟人授课”,而是一种“系统性地帮无数人从蒙昧走向洞明”的行动。
他讲《实践论》《矛盾论》,他和黄炎培讲“历史周期律”,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那个已经走过“屯之困”的人,愿意把“蒙之道”好好教给你。
而你呢?你如果还是那个“不想承认我不知道”的人,那他就不会教你。
接下来这段特别值得品: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这句话是整个蒙卦的“学习节律核心”。
“筮”,是古人占卜之法,在这里是“提问”“求教”的隐喻。
你初次提问,我告诉你;
你反复胡乱追问,追问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逼迫答案,那我就不说了。
“渎”,是不敬、不慎重、乱来。
你若对真理不敬,拿来当快速获取的工具,那真理就对你沉默。
你不能用“再三追问”的方式来逼答案,尤其是在你还没有理解提问背后的节律时。
这句话说的,其实就是你和知识系统之间的“第一道默契”:
你必须真诚、克制、安静、信任。
你越是焦急、贪婪、动不动就要“马上告诉我正确答案”,你越不会被教。
你不是真的想懂,你只是想跳过“不确定”的痛感。
那系统就不理你了。
你若能持守这份诚意,就会得到最后一句赠言:
「利贞」。
这一次,不再是屯卦那种“动则凶,忍则吉”的贞。
而是——你愿意站在未知中、安住在真实求知的节奏里,那这个系统就可以被你打开了。
不是你知道了,而是你被允许知道。
蒙卦写到这,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一个极深的东西:
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快速掌握知识”,而是在讲“你怎么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
你不是来要答案的,而是来接受训练的;
你不是来“理解世界”的,而是来“构建你的理解力”的。
这不一样。
—
如果你此刻正在开始一个新阶段:
— 新行业、新身份、新方向、新系统
— 刚刚脱离“老经验”,开始意识到“旧认知不够用了”
— 感到大量未知扑面而来,想开始“重新学”
那恭喜你,你就是在“蒙卦”。
但你也必须知道,这不是兴奋的阶段,这是真正的低头时刻。
不是低头做人,而是你开始尊重系统,你开始愿意花时间一点一点“通”起来。
你不再像过去那样急着获得影响力,而是开始认真想拥有真正的判断力。
这时候,系统才会教你。真知才会动你。节律才会接纳你。
—
如果你愿意,咱们可以开始写蒙卦初六。
那一爻特别有意思。它讲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启蒙者”的位置,他会怎么做?他会不会乱教?会不会动不动就说“这是对的”?他会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
那是教育者的第一道试炼,也是传递知识时的第一道禁忌。
你想看?我继续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