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158读《论持久战》,从三个方面剖析毛主席如何精准掌握敌我优势:历史智慧与现代启示
2024-06-29

毛主席然而在另一方面,则适得其反。日本虽强,但兵力不足。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这里就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第一,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占领区域,则空出了广大地面无法占领,这就给了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的地盘。在全国,即使敌能占领广州、武汉、兰州之线及其附近的地区,但以外的地区是难于占领的,这就给了中国以进行持久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总后方和中枢根据地。第二,敌以少兵临多兵,便处于多兵的包围中。敌分路向我进攻,敌处战略外线,我处战略内线,敌是战略进攻,我是战略防御,看起来我是很不利的。然而我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作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于是敌之战略作战上的外线和进攻,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就不得不变成内线和防御。我之战略作战上的内线和防御,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就变成了外线和进攻。对其一路如此,对其它路也是如此。以上两点,都是从敌小我大这一特点发生的。又由于敌兵虽少,乃是强兵(武器和人员的教养程度),我兵虽多,乃是弱兵(也仅是武器和人员的教养程度,不是士气),因此,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我不但应以多兵打少兵,从外线打内线,还须采取速决战的方针。为了实行速决,一般应不打驻止中之敌,而打运动中之敌。我预将大兵荫蔽集结于敌必经通路之侧,乘敌运动之际,突然前进,包围而攻击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迅速解决战斗。打得好,可能全部或大部或一部消灭他;打不好,也给他一个大的杀伤。一战如此,他战皆然。不说多了,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这样,我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场作战就变成速决战了。敌之战略的速决战,经过许多战役和战斗的败仗,就不得不改为持久战。

毛主席是如何做到将当时的敌我优劣势看的如此清楚的?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洞察力源自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他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能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深入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与劣势,指出了日本虽然强大但兵力有限,而中国虽然弱小但地大人多这一根本矛盾。这种对敌我力量对比的清晰把握,来自于他对历史经验和现实条件的深刻理解。

其次,毛主席具备卓越的战略思维能力。他善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战争的总体态势,从长远角度进行战略规划。毛主席指出,日本虽能占领部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但无法控制广大农村地区,这就为中国的游击战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他强调,利用地广人多的优势,灵活机动地进行运动战,能够有效消耗和牵制敌人,最终实现持久战的战略目标。

此外,毛主席善于实事求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他不仅依靠理论,更重视实地调查和情报分析,注重从具体情况出发制定作战计划。毛主席曾多次深入前线,亲自考察敌我形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正确判断形势提供了可靠依据。

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学习到毛主席对大势看的极其清晰而准确的能力?

要学习毛主席对大势的洞察力,首先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毛主席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熟练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因此,我们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基本原理,提升理论水平,形成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毛主席善于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们应当锻炼自己的宏观视野,学会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从长远角度制定规划。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注重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此外,要注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毛主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我们在工作中也应当多做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避免闭门造车。只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做出科学决策。

最后,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毛主席强调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要求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我们在工作中也应当灵活应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只有具备应变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毛主席的阳谋日本人也看的清楚,为何他们没有采取应对措施而取胜之?

毛主席的战略阳谋虽然日本人能够看到,但由于种种原因,日本未能有效应对。首先,日本军部的战略思维存在局限性。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时,抱有速战速决的幻想,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决心和能力。尽管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但日本军部过于自信,认为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迅速取胜,未能及时调整战略。

其次,日本国内政治和军事体制的僵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日本军部内部派系林立,决策过程复杂,难以形成统一的战略方针。即使有部分日本军官认识到持久战的威胁,也难以在内部形成共识,进而调整战略。日本军部的内部矛盾和决策机制的僵化,导致其难以及时应对中国的战略变化。

此外,中国的抗战策略和实际行动也在不断影响和牵制日本。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策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人力资源,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战,有效消耗了日本的兵力和资源。中国军民在抗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也让日本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潭。尽管日本军部意识到持久战的威胁,但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最后,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日本的战略决策。随着二战的爆发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崛起,日本在国际上逐渐陷入孤立。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日益增加,使得日本面临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大。这也进一步削弱了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性。

总之,毛主席的阳谋尽管日本人看得清楚,但由于战略思维的局限性、内部决策机制的僵化、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日本未能有效应对,最终陷入持久战的泥潭,直至失败。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毛主席的战略智慧,以及在复杂环境中如何制定和调整战略的宝贵经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