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172读《论持久战》,揭秘毛主席的战略智慧:从日本侵华到抗战胜利的深度剖析
2024-06-30

毛主席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战略的主动地位,自然以战略的进攻战为较能掌握和发挥,然而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主动地位,即绝对的主动权,只有以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才有可能。一个身体壮健者和一个重病患者角斗,前者便有绝对的主动权。如果日本没有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例如它能一下出几百万至一千万大兵,财源比现在多过几倍,又没有民众和外国的敌对,又不实行野蛮政策招致中国人民拚死命反抗,那它便能保持一种绝对的优势,它便有一种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绝对的主动权。但在历史上,这类绝对优势的事情,在战争和战役的结局是存在的,战争和战役的开头则少见。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屈服的前夜,这时协约国变成了绝对优势,德国则变成了绝对劣势,结果德国失败,协约国获胜,这是战争结局存在着绝对的优势和劣势之例。又如台儿庄胜利的前夜,这时当地孤立的日军经过苦战之后,已处于绝对的劣势,我军则造成了绝对的优势,结果敌败我胜,这是战役结局存在着绝对的优势和劣势之例。战争或战役也有以相对的优劣或平衡状态而结局的,那时,在战争则出现妥协,在战役则出现对峙。但一般是以绝对的优劣而分胜负居多数。所有这些,都是战争或战役的结局,而非战争或战役的开头。中日战争的最后结局,可以预断,日本将以绝对劣势而失败,中国将以绝对优势而获胜;但是在目前,则双方的优劣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日本因其具有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个有利因素,对于我们弱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占了优势,因而造成了它的主动权的基础。但是因为它的军力等等数量不多,又有其它许多不利因素,它的优势便为它自己的矛盾所减杀。及到中国,又碰到了中国的地大、人多、兵多和坚强的民族抗战,它的优势再为之减杀。于是在总的方面,它的地位就变成一种相对的优势,因而其主动权的发挥和维持就受了限制,也成了相对的东西。中国方面,虽然在力量的强度上是劣势,因此造成了战略上的某种被动姿态,但是在地理、人口和兵员的数量上,并且又在人民和军队的敌忾心和士气上,却处于优势,这种优势再加上其它的有利因素,便减杀了自己军力、经济力等的劣势的程度,使之变为战略上的相对的劣势。因而也减少了被动的程度,仅处于战略上的相对的被动地位。然而被动总是不利的,必须力求脱离它。军事上的办法,就是坚决地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发动敌后的游击战争,在战役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中取得许多局部的压倒敌人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通过这样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地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战略的劣势和被动地位就能脱出了。这就是主动和被动之间、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为何敢发动针对东亚的侵略战争?

日本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发动的侵略战争,尤其是对中国的全面侵略,看似冒险,实则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动机。尽管没有绝对优势,日本仍然敢于发动这一系列侵略战争,主要原因在于其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考量。

经济动机

首先,日本的侵略战争有强烈的经济动机。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问题。为了维持和扩展其工业和军事力量,日本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如石油、煤炭和铁矿石。而这些资源在日本本土非常稀缺,因此,日本政府认为通过战争手段获取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中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是日本垂涎已久的目标。占领东北不仅能够解决资源问题,还可以为进一步的扩张提供战略基地。

军事优势

其次,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时,尽管没有绝对优势,但在相对优势上占据了一定地位。日本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东亚地区是相对强大的。经过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改革,日本的军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陆军和海军的战斗力都处于亚洲领先水平。而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动荡后,军事实力相对薄弱,内部政权不稳,给了日本侵略的可乘之机。

政治策略

再次,从政治策略上看,日本在国内实施了一系列激进的军国主义政策,煽动民族主义情绪,鼓励对外扩张。日本政府通过控制媒体、教育和宣传,成功地在国内塑造了一种侵略扩张的正当性,甚至美化战争,使得国内民众和军队对外侵略充满信心和热情。

国际局势

最后,从国际局势来看,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时,利用了国际局势的混乱和列强的相互牵制。当时的欧洲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期,各大列强对远东事务的关注度下降。特别是美国,虽然在远东地区有利益,但在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采取了相对孤立的外交政策。日本抓住了这一时机,迅速扩张其势力范围。

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敢于发动侵略战争,主要是基于其强烈的经济动机、相对的军事优势、激进的政治策略和有利的国际局势。尽管这种侵略行为最终遭到了失败,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日本的决策有其深刻的逻辑和背景。

历史上处于绝对优势的战争

历史上,有许多战争因一方拥有绝对优势而取得决定性胜利。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胜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最终取得了胜利。战争初期,德国利用其军事和工业优势,迅速在西线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然而,随着战争的延续,协约国逐渐发挥出其综合国力的优势,特别是在1918年,美国加入战争后,协约国的兵力和资源大大增强。德国在多线作战、资源枯竭和内部政治动荡的情况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最终在191811月被迫签署停战协议,宣告投降。这一胜利展示了协约国在战争后期所形成的绝对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行动中展现了绝对优势。194466日,盟军在诺曼底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投入了超过150,000名士兵以及大量的军事装备。相比之下,德军在当地的兵力和资源都相对薄弱,且在战略上被盟军的欺骗行动所迷惑,未能及时作出有效防御。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为盟军打开了西线战场的大门,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全面崩溃和二战的结束。

第一次海湾战争

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凭借现代化的军事技术、绝对的空中优势和信息战的优势,多国部队迅速摧毁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和指挥通信网络,使得伊拉克军队在战争初期就陷入瘫痪状态。多国部队以极小的伤亡代价,迅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展现了绝对军事优势的威力。

毛主席如何准确预见抗日战争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毛主席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准确预见战争的现状及未来走向,主要得益于其深刻的战略眼光、全面的分析能力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

战略眼光

毛主席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战争的整体趋势。他不仅关注当前的战况,更重视长期的发展和变化。他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认为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一理论不仅准确预测了战争的发展进程,还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策略。

全面的分析能力

毛主席能够准确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他认识到,日本虽然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但其国内矛盾重重,资源匮乏,战线过长,难以持久。而中国虽然在初期处于劣势,但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坚强的人民抗战意志,通过持久战可以逐渐削弱敌人的力量,最终取得胜利。

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

毛主席对中国的国情有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人民的顽强精神和抗战决心有充分的信心。他看到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优势,认为这些因素在持久战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他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和人民战争在抗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不断打击和消耗敌人,最终实现战略反攻。

毛主席为何笃定日本将失败,中国将胜利

毛主席笃定日本将失败,中国将胜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日本的内外矛盾

毛主席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战争不仅面临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还遭遇国际社会的反对和制裁。同时,日本国内资源匮乏,长期战争将进一步加剧其经济和社会的压力。这些内外矛盾决定了日本难以持久作战,最终将陷入绝对劣势。

中国的地理和人口优势

毛主席看到,中国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庞大的人口,这些都是进行持久战的有利条件。日本的军队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占领部分地区,但无法有效控制整个中国,最终将被拖入长期消耗战,丧失主动权。

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毛主席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充满信心。他相信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能够坚持持久战,通过游击战和人民战争不断削弱敌人,最终实现战略反攻。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障。

实际的日本战败原因分析

日本的战败并非单纯因为其处于绝对劣势,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资源枯竭

日本在长期战争中消耗巨大,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其军事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匮乏,使得日本的军事行动难以持续。

战线过长

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同时作战,战线过长导致其兵力和资源分散,难以有效应对各个战场的压力。这种战略上的分散使得日本逐渐陷入被动。

国际压力

日本的侵略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和制裁,特别是美国的参战,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处于劣势。盟军在战略和资源上的优势最终决定了日本的失败。

中国的持久战策略

中国坚持持久战,通过游击战和正面战场

的配合,不断消耗和打击日军,逐步削弱了日本的战争能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毛主席的思维模式中得到的启发

毛主席的思维模式充满了战略智慧和辩证思维,这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启发。

辩证思维

毛主席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问题,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应具备这种辩证思维,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抓住主要矛盾,灵活应对。

战略眼光

毛主席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制定个人或组织的发展规划时,也应具备这种战略眼光,着眼长远,统筹全局。

实事求是

毛主席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这告诉我们,在决策和行动时,应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避免盲目和片面。

群众路线

毛主席重视群众的力量,倡导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注重团结和依靠团队的力量,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共同实现目标。

总结

通过分析日本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发动侵略战争的动机、历史上处于绝对优势的战争案例以及毛主席对抗日战争的准确预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和战略的复杂性。毛主席的思维模式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也有深刻的启示。学习和借鉴毛主席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有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科学决策,实现更大的成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