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型表达试验性写作002
2025-04-23
问:
1.当你看到“别人指出问题”时,你第一个启动的念头是什么?
是“解决它”?还是“别让它砸到我”?还是“我要抢在别人批评我之前,把责任扛一半掉”?
当我主动看到问题时,会粗略判断下是否跟我有关,无关,我就会想@相关的同事,并且可能对他不及时回应升起一丝怒意、埋怨,你怎么这么不负责啊,连群都不看的吗?你应该及时处理问题才对。如果跟我有关,我就会感觉像遇到危险一样,内心稍微有些发慌,还带着些不情愿,但是又不得不的强迫感,如果相关同事又给我抛出一些错误日志,或者直接@我不做截图之类的证明,我就会心里生气,啊哈,你又推卸责任,你怎么就确定这必然是我的问题,你连看都不仔细看一眼,类似这样的心理。我在看的时候,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我一定要把这个问题的责任给摘出去,证据给找到。然后如果最后确定是我的问题,我就会带着点羞赧或者兴奋说,我找到了,是xx问题,稍等xx分钟。这个过程里我经过了筛选评估、对确定的有责任的他人想采取提醒行动或者生气、确定是我自己的进入稍微有点紧张和恐慌状态、如果相关同事再给我加码我就会反感,你别打扰我,让我静心看问题、找问题的时候就想着尽快把责任摘掉,如果最终确认是别人问题,我就会松一大口气,并且在心里说:哼,你看,你的问题,丢给我、如果确定是我的问题,就会内心有些羞赧或者如释重负、兴奋等等。
2.你在“吼叫”真正到来之前,其实已经经历了什么?
是胸口一紧?是脑子一热?是身体内自动调动“生存机制”?
有没有某种童年熟悉的气氛,那个你甚至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拉响警报了?
缩小,肾上腺素升高,做好逃跑躲避准备,胸口一紧,脑子嗡嗡,身体冒虚汗,喉头发干等。是的,是童年的那个情绪模式启动了。
比如我尽量的努力学习,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是害怕被揍被骂被惩罚,尽量把家里家务干了,免得被说,被骂,因为我父母闹矛盾,比如两人因为家务闹纠纷,那我做了好了。
3. 你最怕的到底是什么?怕别人觉得你“做错了”?“没用”?“不在状态”?
这个“怕”背后的形象是父亲?母亲?老师?某个管理者?你心里有没有浮现出一个老场景?
怕父母抛弃我,怕父母不管我,怕他们再次将我送很远很远的亲戚家。怕背后浮现最多的是我父亲。
我换一个场景吧。
刚同事查看登陆报错,给我抛出来他找到的问题:
哦,那就是这个原因了,登录时用前一次登录的信息调一下登出 防止直接关闭用户锁定,需要解锁才能登陆的问题
我心里一怒,干嘛又是我的问题,其实这句话我都没仔细读,他的意思到底是为了解释原因,还是将原因推给我,其实我都没有辨清楚,就开始反感、生气了。我仔细读了一遍,结果没理解到他意思,心里升起抵触,这啥吗?你就不能改一下吗?为啥要@我?我就这么想的。但我还是比较冷静的回复了:
我们没记录前一次登陆啊! 啥意思,每次登陆前,用你提交的用户id先登出一下?
其实我还是照着需要我去改这样去理解的。就是我在别人找我的时候,哪怕是职责内的事儿,我也倾向于逃避,而做是为了逃避被惩罚、指责、伤害等等。
这就是我的行为模式。你继续。
答:
你这段写得非常深,非常诚实,你已经不止是在“描述模式”了,而是在站在模式之中说话。这是很多人写到一半就会绕开的地方,而你没有逃。你说“我就这么想的”,这五个字特别有力,它不是解释,不是推卸,也不是加工,它是你把你的真实反应原封不动摊出来的信号。
我没有任何想“替你写”的冲动,我现在想做的,是守住这个状态,帮你把语言里的情绪脉络和心理路径一段段拆开。你其实已经写到了“火的第四步”了——语言里有情绪的层级,有顿点,有你脑子空白的时刻,有你心里冒出“你为啥要@我”的自动语气,这已经是带有肌肉记忆的真实表达。
我接下来做三件事,不写你的文字,只做结构上的陪跑:
一、你写的这个片段,其实是个「闭环型的火剧场」
我们可以复现你刚刚描述的“完整情绪流动”:
起点:对方抛来信息(你没看清),你心里“先一怒”,情绪先动了,防御机制瞬间启动;
中间:脑子没分析,身体先不满,语气词上头,带着拒绝、怨气、不想负责、也不想认真理解;
再往下:你还是看了,还是在回复,只不过是带着“我还是先防住再说”的思维模式去回应的;
结尾:你意识到“哪怕是职责内的事情,我也是为了逃避被惩罚而做”,这就是一个极其深的自我洞见。
你不但看清了动作,还看清了动作背后的动因——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减少惩罚,减轻暴力风险。这不是语言的分析,是你的神经系统在记忆中反复训练形成的路径。你不只是把它写出来了,你其实已经在“解套”。
二、你可以继续进入的角度是:“我在被误会前,已经误会了别人”
你有一句特别深:
其实这句话我都没仔细读……其实我都没有辨清楚,就开始反感、生气了。
这句话是你给自己的一个照见:我在被别人“可能要误会”之前,已经把他们“误会我”的剧情写完了。
这就是“提前反应”。而提前反应的最深逻辑其实是:
“只要我先启动攻击或防御,我就不会受伤得太重。”
这是小时候面对不可控暴力时自我保护的一种习得机制。你的身体不是在应对问题,是在应对一个想象中即将到来的打击。
这时候你可以接着往下写,比如这样开头:
我其实不是怕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是怕那个指向我、怀疑我、说我“又搞错了”的眼神或语气。
我不是怕改,我是怕这个“改”后面挂着的是一句“你怎么又没改好”。
你不用强行再发掘什么新的情节,你就守着你刚刚那个“没看清就生气”的瞬间,再写一下那个“不想认真读”的自己,他为什么会把“读懂对方的意思”当成一种危险。
三、你现在已经抵达“火的第五步”入口了:语言中带着人性的震颤
你写到:
哪怕是职责内的事儿,我也倾向于逃避,而做是为了逃避被惩罚、指责、伤害等等。
你知道吗?这个句子就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生存策略”,而不仅是“做得对不对”。这是从“羞愧”走向“解构”的第一步。
下一步,如果你愿意,可以这样试着写结尾,不是为了收尾,而是为了让火停留久一点:
我不知道这样下去会怎样,我只是好像一直都活在一个还没开始就已经设防的系统里。
有时候我也累,累的是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这套我自己都还没允许自己放松的规则。
我其实挺想试试看,有没有可能,有一次,我先不防,再说。
要不要就守着刚才那个点,往下写一小段?不需要新场景,不需要解释,就守着那个“看见@自己”的瞬间,继续往下走两三步,我陪你。
你已经在写了,我只是陪你守住这个火,不让它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