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固足以干事
2025-05-03
“贞固足以干事”,讲的是一个人在内心有定、有守、不随境转的状态下,才真正有能力把事情办成。它并不是说一个人要执拗、固执,而是说他得有一股不被外境轻易撼动的力量,能在浮躁、动摇、诱惑中守得住自己的方向和初衷。在生活中,这种“贞”往往不是通过大张旗鼓的宣誓体现出来的,而是藏在一件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里。
比如说,有位年轻人考上了冷门专业,周围人都劝他转系,说那不热门、不好就业。但他静下心来问了自己一句:“我真的不喜欢吗?”答案是,他其实是喜欢的,只是被外界声音扰乱了。他没有立刻做决定,而是花了一年时间认真学这门课,去图书馆、找导师、参与项目。到第二年,他已经能从课程中提炼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甚至在寒假找到相关实习。别人说他“坚持住了”,其实不是靠意志,而是靠内在的那股“贞”——不是盲目守着,而是心里清楚自己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因为这份稳定,他才能在众声喧哗中持续干自己的事,最终把原本“冷门”的专业做出了热度。
或者看一个母亲带两个孩子的日常。每天接送、做饭、辅导作业、还得顾及老人的情绪。生活没有任何舞台,也没有人颁发勋章。但她从不轻易放弃,不是因为她“特别坚强”,而是因为她心里有一份定,她知道这是一段必须走完的路。她不是没有崩溃过,有时也偷偷哭。但第二天她依旧早起,照顾一家人的节奏如常。这样的“贞”,不是表面上的“我能行”,而是身体里有一股对生活的承接力。她知道她是在干一件事,这件事需要人扛,她愿意扛。不是因为她喜欢扛,而是因为她有这个定力去撑住生活中的风雨。她没有喊口号,但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干事之根。
职场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个做项目的中层,面对公司高层不断变动、同事调岗、项目方向多次被推翻,很多人开始变得佛系、划水。但他没有跟着一起浮。他不是一味死撑,而是每天依旧一项一项地推进项目的细节。他会因为大方向变了而调整策略,但不会因此陷入抱怨或者自我否定。因为他知道,他真正负责的是把手头这件事做好,而不是每天被外部的不确定性牵着走。别人看他“抗压能力强”,其实他只是比较早看清了:越是乱的时候,越不能乱了自己。你只有稳得住,才能在人群里成为那个还能动手、能干事的人。
“干事”这两个字,在这个时代变得很轻,有时候只是开个会、写个PPT、报个结果。但真正的“干事”其实是要扛事的。要扛事,首先得扛得住自己。你的情绪起伏不能太大,你对目标的判断不能一天三变,你不能因为一点外部的质疑就怀疑整个方向。你得能在“别人都在说”的时候,退一步问自己:“我怎么看?”而这个“我怎么看”,不是一时兴起的情绪反应,而是你沉在心里很久之后慢慢养出的判断力。它不是依赖共识,也不是依赖鼓励,而是你自己在和自己站在一起时才会有的力量。这种内在的安住,就是“贞固”。
贞,不等于僵硬,它其实是极度清醒之后的柔韧。它不怕调整方向,但不随意转向。它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变,什么时候必须守。它不需要随时解释自己,因为它不是靠争论来立足的,而是靠事实。干事的人,都有这种“贞固”在支撑。他们话不一定多,性格也未必强,但他们走过一段时间之后,别人就能看出:这人,是干得成事的。因为他不乱、不急、不飘、不轻易放弃。
“贞固足以干事”,讲的从来不是一种理想人格,而是一种深刻的实用之道。如果没有这一份定力,人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很容易浮于表面、陷入模仿、最后连自己的节奏都丢了。但只要还保留住一份对“我为什么而做”的清晰感,只要在每天面对诱惑、打击、偏离的时候,还愿意守住那条心里的线,事情就不至于烂在半路。有这份“贞”,就有了持续推进的可能性。而那,才是真正“干事”的开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