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20读《论持久战》,揭秘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写作秘诀:如何用严密逻辑和生动论述反驳错误观点
2024-07-05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详细分析了抗战十个月以来的经验,通过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论述,反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本文将对用户提供的这段话的每句话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逻辑关系和整体结构。


一、每句话的内容分析


1.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这句话开篇点明了两种错误观点: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指出这两种观点的危害性:前者导致妥协,后者导致轻敌。并批评了这两种观点的方法论缺陷,认为其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和片面的,归根结底是不科学的。


2. “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抗战以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协的空气时起时伏,主张妥协者的根据就是‘再战必亡’。”

这句话回顾了抗战前后的亡国论。抗战前,亡国论较为公开,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必然失败;抗战后,亡国论变得隐蔽,但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妥协的主张中时隐时现,形成一种潜在的妥协倾向。


3. “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作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

这句话引用了一封学生来信,具体展示了亡国论在民间的影响。学生在乡村宣传抗战时,遇到了持亡国论的亲戚,说明亡国论在基层群众中的传播。通过具体的例子,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想在社会中的现实存在。


4. “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阵线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妥协问题,恐怕终战争之局也不会消灭的。”

这句话指出,亡国论者构成了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强调这种倾向在抗战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且难以彻底消除。指出了这些思想在社会中的根深蒂固以及可能对抗战带来的长期影响。


5. “当此徐州失守武汉紧张的时候,给这种亡国论痛驳一驳,我想不是无益的。”

这句话强调在当前徐州失守、武汉局势紧张的情况下,痛斥亡国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当前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强调了反驳亡国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6. “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

这句话转向讨论速胜论,指出抗战初期的一种乐观倾向,认为日本不会深入进攻,低估了敌人的实力。通过具体的例子,揭示了这种急性病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7. “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

这句话继续讨论速胜论的表现,提到一些人轻视游击战的战略地位,质疑毛主席提出的运动战与游击战的战略关系。通过具体的战略提法,进一步揭示了这些错误观点的具体表现。


8. “他们不赞成八路军这样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认为这是‘机械的’观点。”

这句话进一步具体化了前一句话,说明这些人反对八路军的战略方针,认为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结合是机械的。通过具体的战略实施,进一步揭示了这些错误观点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9. “上海战争时,有些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

这句话指出速胜论的另一表现:过于依赖外国援助,认为国际局势变化和外国出兵可以快速解决战争。揭示了这些错误观点对抗战实际效果的影响和危害。


10. “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

这句话列举了台儿庄胜利后的乐观情绪,认为徐州战役是准决战,强调持久战方针应改变,过分乐观地估计敌人的崩溃。通过具体战例,进一步揭示了这些错误观点的实际表现和危害。


11. “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于是敌人是否进攻武汉,成为疑问了。许多人以为:‘不一定’;许多人以为:‘断不会。’”

这句话描述了平型关和台儿庄胜利后的乐观情绪,导致人们对敌人是否进攻武汉产生疑问,低估了敌人的进攻意图。通过具体战例,进一步揭示了这些错误观点的实际表现和危害。


12. “这样的疑问可以牵涉到一切重大的问题。例如说:抗日力量是否够了呢?回答可以是肯定的,因为现在的力量已使敌人不能再进攻,还要增加力量干什么呢?”

这句话进一步分析了上述疑问的影响,指出这种乐观情绪可能导致对抗日力量的高估,认为现有力量已足够。揭示了这种错误观点可能对抗战实际效果的影响和危害。


13. “例如说: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因为统一战线的现时状态已够打退敌人,还要什么巩固和扩大呢?”

这句话继续分析乐观情绪的影响,质疑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认为现状已足够。揭示了这种错误观点可能对抗战实际效果的影响和危害。


14. “例如说:国际外交和国际宣传工作是否还应该加紧呢?回答也可以是否定的。”

这句话质疑国际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必要性,认为现有状态已足够,不需要进一步努力。揭示了这种错误观点可能对抗战实际效果的影响和危害。


15. “例如说:改革军队制度,改革政治制度,发展民众运动,厉行国防教育,镇压汉奸托派,发展军事工业,改良人民生活,是否应该认真去做呢?”

这句话列举了多项重要工作,指出在乐观情绪影响下,这些工作可能被忽视,认为现状已足够。揭示了这种错误观点可能对抗战实际效果的影响和危害。


16. “例如说:保卫武汉、保卫广州、保卫西北和猛烈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都可以是否定的。”

这句话质疑保卫各地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口号,认为现状


已足够,不需要进一步努力。揭示了这种错误观点可能对抗战实际效果的影响和危害。


17. “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

这句话指出乐观情绪可能导致内部摩擦,加剧国共两党的矛盾,忽视对外斗争。揭示了这种错误观点可能对抗战实际效果的影响和危害。


18. “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

这句话总结了上述乐观情绪的普遍性,指出每次大胜仗或敌人进攻停顿后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错误观点在实际中的广泛存在和影响。


19. “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些话,讲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

这句话将上述现象称为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近视眼,批评其表面上有道理,但实际上是毫无根据的空谈。通过总结性的评判,进一步揭示了这些错误观点的本质。


20. “扫除这些空谈,对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应该是有好处的。”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强调扫除这些空谈的重要性,有助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通过总结性的评价,进一步强调了这些错误观点的危害和扫除它们的必要性。


二、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1. 开篇点题,明确错误观点

文章开篇通过点明两种错误观点(亡国论和速胜论),并指出其危害性和方法论缺陷,为后文的详细分析奠定基础。


2. 回顾历史,揭示现实问题

接下来,通过回顾抗战前后的亡国论,揭示其在抗战后的隐蔽存在,并通过具体例子(学生来信)展示其在民间的影响,指出亡国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


3. 转向速胜论,列举具体表现

然后,文章转向速胜论,通过具体例子(乐观倾向、轻视游击战、依赖外国援助、台儿庄胜利后的乐观情绪)展示其在实际中的表现,进一步分析这些错误观点对抗战的具体影响。


4. 深入分析,揭示影响

文章进一步深入分析速胜论的具体影响,列举其可能导致的各方面误判(抗日力量的高估、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国际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军队和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等),指出这些误判可能对抗战带来的危害。


5. 总结评判,强调必要性

最后,文章通过总结性的评判,将上述现象称为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近视眼,批评其本质是毫无根据的空谈,并强调扫除这些空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


三、整体段落的逻辑结构


1. 明确错误观点和危害性(第1句)

通过点明两种错误观点(亡国论和速胜论),并指出其危害性和方法论缺陷,为后文的详细分析奠定基础。


2. 回顾历史和现实(第2-5句)

回顾抗战前后的亡国论,揭示其在抗战后的隐蔽存在,并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其在民间的影响,指出亡国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强调痛斥亡国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 列举速胜论的具体表现(第6-11句)

通过具体例子(乐观倾向、轻视游击战、依赖外国援助、台儿庄胜利后的乐观情绪)展示速胜论在实际中的表现,进一步分析这些错误观点对抗战的具体影响。


4. 深入分析速胜论的影响(第12-18句)

深入分析速胜论可能导致的各方面误判(抗日力量的高估、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国际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军队和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等),指出这些误判可能对抗战带来的危害。


5. 总结评判和强调必要性(第19-20句)

总结性的评判,将上述现象称为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近视眼,批评其本质是毫无根据的空谈,并强调扫除这些空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写作技巧与逻辑关系总结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通过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论述,反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系统地阐述了持久战的必要性和胜利的可能性。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明确错误观点和危害性、回顾历史和现实、列举具体表现、深入分析影响、总结评判和强调必要性等步骤,逐步展开论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毛主席的写作智慧,为我们今天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值得我们在实际写作中不断学习和应用。


扩展论述与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借鉴毛主席的写作技巧和逻辑关系,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实践,提升我们的写作质量和逻辑严密性:


1. 明确主题和观点

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主题和观点,通过开篇点题,直接切入核心内容,避免冗长的铺垫和不必要的内容,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主题,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2. 回顾历史和现实

通过回顾历史和现实,揭示问题的根源和现状,结合具体例子和数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现实性,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3. 列举具体表现

通过列举具体表现和实例,生动地展示问题的实际表现和影响,使读者能够更具体地理解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危害,从而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4. 深入分析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具体影响,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详细阐述问题的各方面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使文章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逻辑性。


5. 总结评判和强调必要性

最后,通过总结评判,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强调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行动。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具体实践,我们可以借鉴毛主席的写作技巧和逻辑关系,提升我们的写作质量和逻辑严密性,使文章更加充实具体,易于理解和接受。毛主席的写作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值得我们在实际写作中不断学习和应用。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