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21读《论持久战》,揭秘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写作神技:逻辑严密、深入浅出让你大开眼界!
2024-07-05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通过详细的分析和论证,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胜利的可能性。以下将对用户提供的这段话的每句话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逻辑关系和整体结构。


一、每句话的内容分析


1. “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这句话直接回答了两个核心问题:中国会不会亡和中国能不能速胜。毛主席明确指出,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同时,中国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通过这两个简明扼要的回答,明确了抗战的基本立场和战略思想。


2. “这些问题的主要论点,还在两年之前我们就一般地指出了。”

这句话指出,毛主席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是新观点,而是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提出。这为接下来的回顾和论证提供了历史背景。


3. “还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变前五个月,卢沟桥事变前十二个月,我同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

这句话具体说明了毛主席在何时、何地、与何人谈论过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这为接下来的引用斯诺采访内容提供了背景和依据。


4. “为备忘计,不妨抄录几段如下:”

这句话引出接下来的具体内容,说明要引用当时与斯诺先生谈话的一些具体内容,为进一步论证提供支持。


5. “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这句话是斯诺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毛主席的回答做铺垫。


6.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这句话是毛主席对斯诺问题的回答,提出了中国能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了中国人民大联合的重要性。这为接下来的论述提供了核心观点。


7. “问:你想,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

这句话是斯诺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关注战争的持续时间,为毛主席的回答做铺垫。


8. “答: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它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说,除了主要地看中国自己的力量之外,国际间所给中国的援助和日本国内革命的援助也很有关系。如果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发展起来,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都有效地组织起来,如果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他们自己利益的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能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来得快,则这次战争将迅速结束,中国将迅速胜利。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

这句话是毛主席对斯诺问题的详细回答,指出战争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多个因素,特别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国际援助的力度。同时,他强调即使条件不完全具备,最终结果仍然是中国胜利,只是过程会更痛苦。


9. “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来看,你以为这个战争的前途会要如何发展?”

这句话是斯诺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关注战争的未来发展,为毛主席的回答做铺垫。


10. “答: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我们确切地知道,就是扬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经包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之内。并且日本还想占领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把外国和中国切开,独占西南太平洋。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在这样的时期,中国无疑地要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可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这种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只有各大商埠的富人是失败论者,因为他们害怕损失财产。有许多人想,一旦中国海岸被日本封锁,中国就不能继续作战。这是废话。为反驳他们,我们不妨举出红军的战争史。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所占的优势,比内战时红军的地位强得多。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为有利。例如将上海和中国其它地方割断,对于中国的损害,绝没有将纽约和美国其它地方割断对于美国的损害那样严重。日本就是把中国沿海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无法封锁的。所以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这是我们早就提出了的。”

这句话是毛主席对斯诺问题的详细回答,指出日本的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使得妥协幻想无法实现,强调中国的团结和抗日阵线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对比红军战争史和中国的经济优势,进一步说明中国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抗战。


11. “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

这句话是斯诺提出的第四个问题,关注战争持久化后的可能结局,为毛主席的回答做铺垫。


12. “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这句话是毛主席的明确回答,坚定表态中国共产党绝不允许日本统治东北,展示了坚决抵抗的决心。


13. “问:照你的意见,这次解放战争,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这句话是斯诺提出的第五个问题,关注中国在战争中的主要战略,为毛主席的回答做铺垫。


14. “答: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

这句话是毛主席对斯诺问题的详细回答,提出中国在战争中的主要战略方针是运动战,而不是单纯的阵地战,强调运动战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并解释了运动战和阵地战的关系及其应用条件。


15. **“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须知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仅仅是表示了全国农民所能动员抗战的潜伏力量的一


小部分。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

这句话进一步详细说明了运动战的实施措施,包括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和组织农民游击队,强调了中国农民的潜力和游击战的重要性,解释了日军在中国作战的困难和劣势。


16. “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它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

这句话总结了毛主席对斯诺问题的全面回答,强调了中国通过俘虏日本兵、夺取武器和争取外国援助,逐步加强军队装备,并在战争后期从事阵地战,最终在长期消耗中击败日本的战略。强调了中国抗战潜伏力的逐步高涨和革命民众的积极参与,使中国能够对日本占领地进行致命攻击,最终驱逐日本侵略军。


17. “抗战十个月的经验,证明上述论点的正确,以后也还将继续证明它。”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强调抗战十个月的经验证明了上述论点的正确性,并相信未来的抗战实践也会继续证明这些论点的正确。


二、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1. 明确问题和回答

文章开篇通过提出问题并明确回答,直接切入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中国不会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基本立场和战略思想。


2. 历史回顾和引出论证

通过回顾两年前与斯诺的谈话,说明这些观点早已提出,并为接下来的引用和论证提供了历史背景和依据。


3. 详细引用和论证

通过详细引用与斯诺的谈话内容,逐步论证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胜利的可能性,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具体方针和策略。


4. 总结和强调经验

最后,通过总结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强调上述论点的正确性,并相信未来的抗战实践会继续证明这些论点的正确。


三、整体段落的逻辑结构


1. 提出问题和回答(第1句)

通过提出两个核心问题并明确回答,直接切入核心内容,表达了中国不会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基本立场和战略思想。


2. 历史回顾和引出论证(第2-4句)

通过回顾两年前与斯诺的谈话,说明这些观点早已提出,并为接下来的引用和论证提供了历史背景和依据。


3. 详细引用和论证(第5-16句)

通过详细引用与斯诺的谈话内容,逐步论证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胜利的可能性,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具体方针和策略,包括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战争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抗战中的主要战略方针(运动战和游击战)等。


4. 总结和强调经验(第17句)

通过总结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强调上述论点的正确性,并相信未来的抗战实践会继续证明这些论点的正确。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写作技巧与逻辑关系总结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通过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论述,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胜利的可能性。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历史回顾和引出论证、详细引用和论证、总结和强调经验等步骤,逐步展开论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毛主席的写作智慧,为我们今天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值得我们在实际写作中不断学习和应用。


扩展论述与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借鉴毛主席的写作技巧和逻辑关系,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实践,提升我们的写作质量和逻辑严密性:


1. 明确主题和观点

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主题和观点,通过开篇点题,直接切入核心内容,避免冗长的铺垫和不必要的内容,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主题,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2. 历史回顾和引出论证

通过回顾历史和现实,揭示问题的根源和现状,结合具体例子和数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现实性,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3. 详细引用和论证

通过详细引用和论证,生动地展示问题的实际表现和影响,使读者能够更具体地理解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危害,从而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4. 总结和强调经验

通过总结和强调经验,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强调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行动。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具体实践,我们可以借鉴毛主席的写作技巧和逻辑关系,提升我们的写作质量和逻辑严密性,使文章更加充实具体,易于理解和接受。毛主席的写作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值得我们在实际写作中不断学习和应用。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