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卦:启蒙之始,道心之问
2025-05-06
《易经》第二卦,蒙,讲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一个状态。不是行动,不是决断,不是对错,而是“蒙”,未开之心,未识之道,是混沌初启、灵明未显之时。它讲一个人如何从无知走向知,从黑暗走向明,从浑沌走向清明。
卦象为山下出泉。上艮为山,为止;下坎为水,为险。你若望图象,会疑惑:为何“山下有水”就名为蒙?山本止,水本流,水在山下,又隐而未发,难以流通,是险中受阻。此时你若理解成“山上挂瀑布”的景象,似乎气象磅礴,但却偏离了蒙卦最初的意味——不是势盛的展开,而是“刚生”的状态,是泉源之初冒,尚未成流,未有明道,却已萌动之时。
山下有泉,是一种潜象。泉水从山脚渗出,尚未成溪成河,水未广流,尚在潜隐之中。这就是“蒙”的本质:潜藏、未发、未明、待教、待化。不是“坏”,不是“错”,而是一种自然的“不知道”状态。
蒙,非劣也,非愚也,而是生命初启、认知尚幼的真实阶段,是万物生长过程中无法省略的片段。《易》给它的评价是“亨”。这就非常特别。
你若理解成“蒙的状态是通达的”,其实非常贴切。只要你处于一个真实的“蒙”之中,承认自己不知道,愿意去学,愿意去受教,不抗拒、不伪装、不虚饰,那你就已经处在道中了。真“蒙”是接通天地的状态。真正危险的,是不蒙而自以为知,是装懂,是强行判断,是拒绝被教,是把自己的偏执当作智慧。
所以,《蒙》卦一开篇就给了一个完整的方向: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亨,是对蒙的整体判断,是只要人处于真实的“发蒙”状态中,这个状态本身就是顺利的。不是因为外面有什么,而是因为此人心中“愿开”,天地之门就为其而启。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个句子你问“我”是指谁?如果理解成是用卦的人在说话,其实是贴近的,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天地的设定,或者说圣人、导师、师道的发声。
“匪我求童蒙”,不是我主动去教育谁,不是我在到处布道,不是我随便把道理塞给别人。而是“童蒙求我”,是那个未明的人自己愿意来问、来学、来请益。只有当求教者自己起念,发愿开启,发愿被教,这才是可以告之的时候。否则,再高明的智慧也无用武之地。教育,不是强施,是应请而行。
而接下来的“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则更进一步。不是你来问,我就一定告诉你。必须“初筮”——也就是你第一次诚心来问、动机清净、心无杂念,此时可告;如果你“再三渎”,多次来问、反复打听、心不专一,怀疑不定,那就是“渎”了。渎,轻慢也,不敬也,把问道当算命,把圣教当工具,一心求利、不愿变心,则天地不告,道不显现。
这就是你理解的“有点像心诚则灵”的意思,非常贴切。但再深入一层,它不仅是“诚”,而是“清”。不清者,不蒙;不蒙者,不教;不教者,自闭于道。
所以,“利贞”是终极原则。不是利于你做什么,而是利于你守在那一点清明、正直、虔诚、不浮不躁的心。只要你利于此,你所处之“蒙”,就是通达之蒙,是必亨之蒙。
再看《彖传》:“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以亨行时中”,是说这个“亨”不是强行通,而是顺应时中——时位得当,节奏恰好,自然通达。如果你强行教育别人,是不中的,反有害;如果你自己求教得不合时,怀疑太重,也不中。所以,不管是发蒙者还是受教者,都必须行在“时中”之道,动机中和,步调中正,才能通。
“志应也”,是说童蒙之求,与教育者之心形成了应合。不是一个人说教,另一个人敷衍,而是愿教者与愿学者之间真正在“心”上形成了感应,这才叫“志应”,才可以发教。
“初噬告,以刚中也。”这里是对第二爻的说明,九二为阳爻处中,刚中之象,位虽不正,但德性适中,正可为童蒙解惑之人。你若理解成“九二爻为阳爻居中位,位不正,但得中,刚中就有一种不听搞,怀疑,不那么虔诚的相”,那就有所偏谬了。
“刚中”在此不是怀疑,而是德性端正、有能力、有节制、心坚而不中断。这正是“可以告之”的师者之德。故“初噬告”,初次占问时即可得教,因对方中正不偏,不躁不渎。
你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山下出泉就是蒙的相?是水刚汩汩冒出来,还没成溪成河的样子?这个理解非常贴切。它就像一个人刚刚开始提问,刚刚对世界有了好奇,有了探索的冲动,眼神还是迷糊的,说话还是不清楚的,情绪还是混乱的,但里面有一道东西在动。那就是蒙的源头。
这个水还没有方向,还不知道要往哪里流,但它从山中渗出,就是生命要展开的开始,是心灵在黑暗中涌动的第一道微光。
而最后那句:“君子以果行育德。”你问“果行”是不是果断、没有犹疑?如果理解成“完全听从内心、听从道的行为,这样足以养出德行来”,方向是贴切的,但还可以更深一层。
“果”并非单指果断,而是内外一致、愿力清晰、起而行之。是在接受了启蒙、认清了方向之后,不再犹豫、拖延、搁置,而是将所识所悟落实在行动中。这种行动不是盲动,也不是蛮干,而是顺道而为、信而能行。以此果行,德才能真正长出来,不是口头的道德,而是行为的道体之显现。
君子之德,不在知识,而在行动。而行动能否通达,端看他有没有在“蒙”的阶段真正愿意放下执见,诚心求道,并一旦得之,能持守此心,不疑不惧地行出来。
蒙,是混沌,但不是罪。
蒙,是不知,但不是恶。
最怕的不是不知,而是明知自己不知,还要装作知道;更怕的是,不愿意知道,还对教导嗤之以鼻。
天地并不嫌人蒙,只要他心中有一丝想问的念、有一点肯学的意、有一分向道的诚,它就会开通他的路,让他一问而通,一启而亨。
但若不肯真心求,反复打听,不信不专,道也自闭。
你若心诚、心清、心静、心愿,道就在你面前。
这一卦,不只是对求学的孩子说的,也是对所有内在仍有“未解之处”的人说的——你愿不愿意,承认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安住在那一点“我愿被教”的心中?
真正的启蒙,从来不是别人点你的灯,而是你自己愿意把盖住内心那点光的手拿开。
愿你在自己的“山下出泉”时刻,守住这股涌动的水,不急于成河,不假装明白,不跳过蒙昧,而是好好地,真真地,让这股水慢慢流,流到它成为你自己的德,自己的光,自己的道。
愿你安于蒙,终得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