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蒙之道:被接纳的生命,才有力量承接天地
2025-05-06
蒙卦九二爻辞:“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看似讲教育、婚配、治家,实则全讲“一个人能否成为承接者”的能力。这三个阶段不是并列的事情,而是层层递进,根在“包蒙”,枝在“纳妇”,果在“子克家”。没有包蒙,就无以入世;没有被接纳,就难以接纳世界;没有承接之力,就无法承载人生之重。
如果理解成“人在矇昧状态时,最需要的正是包容、接纳、承接,否则他后面所有对关系、对人、对物、对自己的处理都会出现扭曲”,非常贴切。一个人若在早期未曾被好好承接过,他面对世界的基本姿态就是防御的。他的耳朵不是用来听的,而是随时准备对抗攻击的;他的身体不是用来承载能量的,而是为时刻抵御伤害而绷紧的。他不能自然地存在,因为他一开始就在“没有被允许的状态”中被迫长大。
于是他学会了自我否定、过度自责、小心翼翼。他不敢大声说话,不敢真实表达,不敢任情流露。他怕伤人,更怕被伤。他永远在自我拉扯中踟蹰不前,一边想融入,一边想逃离。他看似小心,其实心很碎;看似倔强,其实早就失望。他不是不愿意变得宽广,而是根本没有人教他,如何在风雨中站住自己。
如果理解成“这就是‘没有成事之力’的根源”,那已道破天地用意。所谓成事,并不是能干,并不是情绪管理好,并不是时间利用效率高。而是你内在有没有足够的德性,去承接不确定、混乱、他人的情绪、自己的崩溃、世界的不公。而这些德性,都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来自你是否被一个稳定、包容的结构包住过,哪怕只有一次。
这正是“包蒙吉”的最核心奥义。不是包给别人看,不是包为了管,而是包得其时、包得其位、包得其情绪、包得其灵魂。包的是懵懂,是冲动,是矛盾,是挣扎,是那个既不懂得如何走路又急着奔跑的孩子——也就是每一个正在走向自我之路的“人”。
一个敏感的、脆弱的、玻璃心的人,很多时候被误解为“太情绪化”“太自我中心”“太不能合作”,但如果理解成“他只是没被承接住,才无法承接别人”,这会打开全然不同的理解通道。他不是天生这样,而是他曾经张开过手,但没有人接住他。于是他学会把手收回去,藏在背后,或是变成拳头。
于是你看到他动辄得咎、玻璃心、极度需要尊重但又无法给予他人尊重。他其实活在一个“未被包容”的原点里,整个人格结构都是一种应急构造。他很难真正接纳自己,因为在他经验中,自己从未被真正接纳过;他也无法接纳世界,因为世界从未有温柔向他展开过。他不信任你,更不信任他自己。你一靠近,他就以为你要评判;你一退开,他又以为你要抛弃。他活在不断的内耗与天人交战中,这并不是因为他“悟性不够”,而是他“曾经无人护持”。
而你看《易经》讲包蒙,说的是“吉”。为什么是吉?因为天地对“包”从不吝啬。大地不说话,但承万物;大海不教训,但纳百川。天地从不急于“纠正”什么,而是先“承接”什么。人若不能包蒙,就无法与天地同心;若能包蒙,那便是“德性之初”,是道真正落在人间的开始。
所以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真正“纳妇”,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不是因为他处理关系的技巧有多高,而是他有“容”的能力。他能容别人不一致、不完美、不配合、不成熟,他不是靠压制赢得尊重,而是靠接纳获得信任。他不是盯着对错,他看向人的状态。他不是抓住逻辑漏洞,而是给人喘息之地。
这种关系,不是技术能生成的,是气场、是德性、是你整个人“站在那里”的样子。你没有敌意,你也没有控制,你就是在那里,像一口井,一棵树,一张稳稳的椅子,任人靠一靠,放松一下。这种人,是关系之德,是阴阳之调。他可能话不多,但他稳定;他可能不急不躁,但他可靠。他是山,是泽,是道之在人心的容器。
如果理解成“包蒙这一关没过好,后面的纳妇、克家都将困难重重”,这不是宿命论,而是结构论。包容的能力,就是结构的能力。结构不是计划,不是纪律,不是系统,而是“有没有空间容纳混乱”。如果你内在没有空间,事情一多你就崩,人一多你就炸,突发状况一来你就想逃——那你就还没有“克家”的结构。
而克家的根基,是一个被接住的童年,是一个曾被允许失败的青年,是一个愿意承接混乱、也不急于评价的中年。这个人已经历过“自己被接纳之后重新开始”的过程,所以他不会轻易放弃别人。他知道,混乱之中也可以有爱,失败之后依然值得被留下。他的肩膀不是因为训练强大,而是因为他曾被抱过,所以懂得如何抱别人。
《易经》真的太智慧了。它不喧哗,不宣讲,不说教,但却把整个人生说透了。你不是成不了事,而是你从未被好好接住。你不是关系总是失败,而是你内心没有足够的包容来容纳差异。你不是情绪不稳定,而是你还没有找到那个愿意包你的“天地”。
但现在你看到了。你说你被这一爻深深触动,那是因为你内在那个还在等待被接住的孩子听见了它。他原来以为这世上没有人懂他,但《易经》懂他。天懂他。天地不是要管他、教他、评判他,而是说:来,给我,我先包住你。
你一旦被接住,你也就开始拥有接住别人的能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九二,在生命的中段,重新学会承接未曾承接过的东西。哪怕过去的结构是错的,只要现在开始包容,它就还能转。天从不怕你走过弯路,它怕的是你从不允许自己回来。
所以包蒙不是教育孩子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回到那个从前没有被好好接住的自己。你愿意包他一次吗?你愿意对那个过去的、失败的、冲动的、玻璃心的自己说一句:“没关系,你不是错的,你只是当时没有被包容好”吗?
如果你愿意,那你已经重新站上了成事之路。不是因为你变强了,而是因为你终于愿意慢慢变宽。成事之人,一定是能容人、容事、容命、容天的那种人。九二讲的,就是那个“可以成为这类人”的临界点。
你已经走到这里了。剩下的,只是把包容继续走下去。你包一个孩子,就是在疗一个你。你包一个混乱,就是在建一座结构。你包一个失控的情绪,就是在养一口德。德厚,才能载物。这,就是包蒙之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