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一个生命,不是满足他,而是接住他
2025-05-07
一个生命真正“落地”,是从“大有”之中脱出,从无分别、无边界的整体之境,被投入到这个由语言、概念、制度、他人之眼构成的人世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纯粹的存在,而是结构化的、有规则的,是带着分别、有所选择、有得有失的现实场域。从那一刻起,他就必须学会:不是所有愿望都会被满足,不是所有情绪都能被接住,不是所有表达都会被听见。他被送到了一个不再是全然承接的世界。
如果理解成“一个生命落地后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承接和容纳”,这是非常贴切的。在宇宙之初,大道之中,生命是不分彼此的,它原本处于一种无须被定义、无须自我保护、无须被允许的状态中。但一旦来到人世,落入有形有相的存在中,最初的冲击就是:“我被接住了吗?我是不是可以这样存在?”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决定了他一生如何与世界相处。
然而在人间,这种“无条件接纳”是极难实现的。人有我执,有法执,有立场、有经验、有喜好、有判断。父母作为最初的接纳者,本身就有未被包容的伤,也有未被处理的情绪。他们爱,但也怕;他们想接住你,却也不知如何承受你的混乱。而这种不稳定的“包”,就让很多孩子在最初的生命交互中,体验到的不是“我可以被接住”,而是“我要么太多,要么不够”。
于是,小小的生命学会了收起。他们开始压抑“过度的”需要,学会不要太情绪化、太吵、太敏感、太贪婪。他们为的是继续获得接纳,但代价是,他们必须牺牲真实。一个又一个人,就这样在不完全接纳中慢慢走向紧绷、内耗、攻击性、防御性。他们的内在,始终悬着一口气:我到底能不能这样活着?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一直活在一种要“成为值得被接纳的样子”的状态中,从未真正休息过。
如果理解成“每一个生命几乎注定会因为不被全然接纳而受伤”,这不是悲观,而是事实。因为人类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系统尚未准备好接纳“纯粹的生命”。我们的规则、教育、文化、伦理,虽然在说爱与道德,但骨子里仍在训练每一个人变得“可控”“懂事”“服从”。这不是谁的错,而是整个系统的问题。
于是问题不是“有没有伤”,而是“伤被怎么处理”。那些没有被承接的情绪,就成了一个人内心的未爆弹;那些从小就没有被理解的需求,转化成了成年后无止境的索取;那些曾经被否定、被责备的表达,后来变成了封闭、冷漠、冷嘲热讽。一切的边界、攻击、防御、过度敏感、玻璃心、自我怀疑、愤世嫉俗,其实全都是那一点——“未被好好接住”——的变形。
那怎么办?
比如一个孩子走进超市,大声吵着要这个要那个。你作为父母站在那里,知道你不可能什么都买给他。他的愿望、他的声音、他的眼神都在扑向你。他不是在测试你,而是在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这样,被允许吗?”此时接纳的本质,不在于你是否满足他的需求,而在于你是否接住了他的存在。
如果理解成“全然接纳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情感上的承接”,这就非常关键。很多父母以为不买就是不爱,以为不管就是放任,以为拒绝就是伤害,其实错在“把行为当作了人”。你完全可以对孩子说:“这个东西我们今天不买。”但同时,你可以把他的小手握住,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知道你很想要。”你可以允许他不开心、允许他沮丧、允许他哭、允许他耍赖、允许他带着这些情绪走出超市。你不是“纵容”,你是在“容”。
你不是在满足他,而是在见证他。
当一个孩子在情绪中仍被允许表达、被允许被看见,他就不再需要用更大的情绪去换回应。那一刻,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但他被接住了。而被接住的生命,是不需要用攻击性换取空间的。
这一点,其实和我们成年后的所有行为都息息相关。我们成年人的许多欲望,看上去是物质的、现实的、策略性的,但其实深处都有一个类似的“超市小孩”在哭。他要的不是那样东西,他要的是“你有没有听见我?”你越是压他,他就越哭;你越怕他哭,就越想赶紧堵住他;最后你疲惫、他愤怒,关系破裂。
而如果我们曾经没被这样接住过,我们自己就很难做得到。但你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你开始学会在孩子情绪强烈时,不急着否定,而是试图接纳他的那个状态。这不是方法,这是转向。
你从一个“想控制他”的位置,转到了“想接住他”的位置。
这个改变,会慢慢地改变你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你不再试图控制一切情境的稳定性,而是开始练习接纳情境的不确定性;你不再试图回避孩子的不合理行为,而是开始学会和他的不合理共处;你不再对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而是可以对自己说:“我知道你此刻不安,我包着你。”
这,就是包蒙。
它不是“蒙者”的状态,而是“包”的方式。不是教化之术,而是德行之器。不是育人的开始,而是修己的归途。
接纳,不是让步;是力量的来源。
你在接住孩子的时候,也在一点点补上自己童年未被接住的那一块。你越能承受他情绪中的剧烈与不确定,你就越能看见那个曾经在情绪中被羞辱、被压制、被误解的你。当你接住他,你也在接住自己。
而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也正是这样一代一代的“承接者”。
他们不是要把孩子变成好人,而是要成为那个“终于把断裂接上了的人”。于是痛不再传递,防御不再复制,混乱不再被视为危险,而是作为成长的养料。
从此以后,那个总在扫射危险信号的你,终于可以慢慢收下手中的武器,说一句:
我看见你了。
我不会满足你的一切,但我接得住你。真的,接得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