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易经中的相应和相承
2025-05-08

在《易经》中,六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初爻至上爻,从下而上,共六阶。下三爻为内卦,上三爻为外卦,整卦既是静态的结构图,也是动态的能量流。在这个结构中,“相应”是一个极为核心的概念。

很多初学者听到“初与上相应、二与五相应、三与四相应”,误以为这叫“隔一位相应”,这是对“相应”机制的根本误解。“相应”不是“跳一格”,也不是“近似互补”,它是一个固定的结构性关系,只发生在下卦与上卦同列对应的三个位置:初↔上、二↔五、三↔四。

换句话说,相应,是结构中预设好的“彼此对应之位”,就像心脏与肺要协同跳动、CPU与内存要数据同步。它是一种系统配对机制,是《易经》对“有互动关系”的技术性表达。

这三组相应关系,一一说明如下:

初爻与上爻:最底层与最顶层的对接,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

二爻与五爻:各自居于内卦和外卦的中位,是最核心的君臣对接关系;

三爻与四爻:上进与承接者的关系,在行动链上互为前后。

所以,相应不是“谁看谁顺眼”,而是爻位结构上天然存在的一一配对关系

你问:相应是否必须是“阴阳相对”?是否阳阳也算相应?阴阴之间可以吗?

明确地说,是否构成“应位”,是结构问题;是否“有情有应”,则看阴阳是否互补。这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应位”指的是固定三对爻的上下对位关系,它无论阴阳皆存在。但只有阴阳互补的应位,才被称为“有情之应”,也就是“有感通、有互动、有承载”的理想状态。

例如,在《乾卦》中,六个爻全是阳爻,其中九五(上卦中位)与九二(下卦中位)仍然是“应位”,但因为九五和九二都是阳爻,所以它们虽“位对”,却“不成感应”。这是所谓“刚来刚应,其伤也疾”。

所以,**阳阳相对、阴阴相对,也可以是“应位”,但不构成“有情之应”。**在易理中,“有情”通常要求刚柔相对,即阳爻对应阴爻,或阴爻对应阳爻,这样力量才可以协调,结构才可以流动。

这种“有情之应”是卦中运行顺畅、上下协调的理想状态。反之,无情之应——比如阳阳相对、阴阴相对,就容易导致刚强相争、柔弱互赖,反而成了失衡之象。

再说“相承”。很多解说把“相承”讲得模糊,尤其常误解“乘刚”的判定方向。

你指出:“乘刚是说阴居上位、阳在下”,这完全正确。乘刚,字面意思是“骑在刚爻头上”,也就是阴爻在上位,阳爻在下位,柔者凌驾于刚者之上,这是一种失衡关系。因为阴爻自身柔弱,若骑在阳爻之上,就像一个轻弱之人骑着力量强大但桀骜的野马,不仅难以驾驭,反而容易被掀翻。所以乘刚常被视为“凶象”。

再回到“承”字,它是“承担”的意思。那么到底谁承谁?

逻辑上,要看“谁在动、谁是主体”。如果某一爻打算向上“进取”,我们就说它要“承上”——比如三爻是否能被四爻所承接、引导;如果某一爻打算向下施力,比如五爻要推行政令,我们就说它“望下有承”,要看四爻是否愿意承接其命。

因此,相承是一种动力与支点之间的配合关系,看的是你行动的方向是否有人支撑,而非简单的上下位置。它和相应不同,相应是系统中预设的结构性对应,而相承是行为上的相配、节奏上的衔接。

最后说一个术语问题。你指出我前文用了“这些都不是孤立的德目”一句,感觉奇怪。确实,这句话既模糊又错误。所谓“德目”是对孔孟道德体系中的条目化分类术语,不适用于《易经》的结构表达。《易》讲“德”,讲的是“位之德”“性之德”“时之德”,但它不是“德目”,不是一项项列出来的“做人标准”,而是你在结构中的匹配度和行为中是否顺势守道

所以真正的表达应当是:“得中、有应、不乘刚、不失位”——这些不是道德判断,而是系统结构的平衡状态。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爻在卦中能否成事、是否吉利的判断坐标。

总结来说:

“相应”,是卦中固定的三对结构配位:初与上、二与五、三与四。阴阳互补时称“有情之应”,为最理想的配合;同性相对则为“无情之应”,感应不通,常生不吉。

“相承”,是某一爻行动时的依托关系,看它所倚靠的上爻或下爻是否支持它的动作。乘刚,是阴在上、阳在下,弱骑强,为凶象。

理解这些,不仅要从文字上看,更要在整卦结构中感受它的力学关系。真正的《易》,不是静态解说,而是一个内在动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