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卦卦主为何是六五?
2025-05-08
一、卦象之势:山下有险,险中育德
蒙卦为《山水蒙》,下坎上艮,象曰“山下出泉”。坎为水,艮为山,泉水从山中涌出,正是初萌、初动、未开之象。天地之间,万物方生,人心未明,所以卦名曰“蒙”——指人的心志尚未开化,道未成,识未显,是万象初启之始。
“蒙”不是一成不变的愚昧,而是一种“有待开化”的状态。所以《彖》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只要行之得宜,知所施教,便是亨通之道。整个卦象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谁来教”,即由谁来启蒙、由谁来示范、由谁来为蒙者提供可信、可依的原型。这就是卦主所代表的角色。
而六五之所以成为此卦之卦主,正因为他承担了这个“示范原型”的任务。他不再是被启蒙的“童子”,而是返归于“童心”的“大人”——既识已明,亦存天真,既不骄矜,亦不愚钝,是蒙卦结构中唯一具备“广施德泽、普启蒙心”的人位。
二、从爻象爻位分析:阴爻居阳位,中而得正
我们来看六五的基本结构:阴爻,居阳位(第五爻)。五爻在一卦中是君位,居中临上,是德位、主位。而六五为阴,意味着“柔”“顺”“承”“纳”,而又居阳位,意味着此人本质柔和却肩负刚健、积极的责任,承担启发、导引之责。
这正是你所指出的精要之处:柔居刚位,但不弱反强。因为“柔能胜刚”,阴爻的承接性、包容性,恰恰是“启蒙者”最需要的品质。他不是武断地灌输,不是暴力地斧凿,而是如母亲、如泉水、如大地一般,以容纳、滋养、等待、引导的姿态,让“蒙者”逐渐自开智慧。
而且六五不仅居于阳位,还得中(处全卦中线),正应《易》之“大中至正”之道。这一点极其关键——因为只有心地中正,才不会以己度人、误人子弟;只有持守中道,才能让各类“童蒙”皆得其启、各随其性,不偏不倚地展开。
这与《象传》所说的“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是互相呼应的。巽者,风也,风行草偃,润物无声,正是六五之风范。
三、爻辞剖析:“童蒙,吉”之所以吉
爻辞极简,曰:“童蒙,吉。”为何如此简约,却又如此断言其吉?因为六五所体现的不是一种“开始学习”的蒙,而是“愿常为童”的蒙,是返本归真的“知愚守愚”,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
童蒙,本是未启之象;然此处之“童蒙”,不再是因愚而求知之“蒙”,而是因知而归真之“童”——大人而为童,以德化人而不自居其高。这种状态的可贵之处,在于:
其一,已经通达,却不以己所知压迫他人;
其二,已经看透,却仍愿与人同处于起点、共同探索;
其三,已经具备德行,却选择以柔和顺承之姿,化育万物。
真正的教者,不是把学生带到自己面前,而是引他们走向他们自己。
这就是“吉”的根源。
四、你提到的“平台意识”:承而不居、纳而成人
六五最深层的德行,是“让”。
他不占据、他不教条、他不抢光,而是以柔和顺承之德,为众人提供一个可以启发的空间。他既是君位,又不高高在上;他既有德,又不自标其德。他像一口井、一块田、一张纸:让你发挥,不规定你怎么做;让你行动,而不是代你完成。
这与坤德有着天然的呼应。坤为地,其德为“承”“顺”“厚”“藏”,六五正是将这些“地之德”放在君位之上,成为“地道行于天下”的体现。
这一点,古今启蒙者中,唯少数人能成。举个例子,如孔子。《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不都是一种“自谦入微、不教而教”的德行么?孔子从未强制灌输,而是以身示道、以德感人,让学生在其德风中自己生发理解。
正如你所说,六五既能容人、也能成人。他不以自身为标准,而是创设一个场域,让各种“童蒙”都能自展其性、自成其德。
五、总结:六五为卦主,乃因德行与结构双全
六五之为蒙卦卦主,不是因为地位高,而是因为位置恰中、德行恰当、象义恰合。他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而是最清明的那一个;他不是最主动的那一个,而是最能“成全他人”的那一个。
他以柔和之身,居刚健之位,以中正之心,行巽顺之道,于混沌未开的蒙昧世界中,开出一条看似柔弱、实则有力的引导之路。
“童蒙,吉”四字背后,是天人之道的深厚回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