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卦:九五:讼元吉
2025-05-08
九五:讼元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这是讼卦最核心的一爻,也是整部卦中从争讼走向决断、从纷乱走向秩序的关键之处。表面看来,这是一爻对“起讼”予以极高评价的爻辞,但真正读懂它,必须看清两个矛盾:一是讼卦本以“不争”为德,为何九五讼而反得“元吉”?二是九五虽居中正,却上下无承、无应,为何仍称“元吉”而非“终吉”或“利有攸往”?这个“元”字的分量,正是整爻的命脉所在。
先说结构:九五为阳爻,居阳位,且为五爻之尊,是一卦中的君位,按《易》之义理,这是“中正之极”——不仅位置居中,阳爻居阳位又合其德,兼具刚健与正直。《象传》对此也有明言:“以中正也。”说明一切吉祥的根基,不在外缘,而在于“中正”二字。
但若将此理解为“只要中正,就可以讼争”,那就失之偏颇。因为“讼”之卦义,本是主张不争。《彖传》讲得明白:“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卦之形,下坎上乾,是内欲前行而外有阻,是刚健遇险,是内进而外否,是人心强而遇局不顺,是动机与环境之间的摩擦。这是一个危险之卦。
而在这般危险之卦中,“讼元吉”为什么不是警告?为什么反而是嘉许?根源在于“讼”的性质——九五之讼,不是私人之争,不是小人之竞,不是利己之辩,而是系统之讼,是为了公义,为了秩序,为了更大尺度的正道。
如果理解成“他起讼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要为自己讨公道”,那就非常贴近小人之讼,也就与《讼卦》初爻“有孚窒惕,终吉”中所主张的“内惧外谨”相违。九五之讼,是一种大人之讼,是体天行道、为天下立则的讼,根本上是一种“为秩序争理”的行为,是见大义不彰、道理不行而挺身而出的行为。
从爻象看,九五虽上无承、下无应——九二虽与其对位,但为阳爻,且并不积极承应;九四虽同为阳爻,却阳阳不承,彼此刚硬,不相附和。这种结构,表面看九五颇为孤立,但这正是《易》理中的一个极深处:当一人以“中正”之德立于高位时,他并不需要依赖他人的承应来验证其正当性。
这是对“德位一致”的极高肯定——只要你内在有道、居位合宜、守正不阿,就能自成大势,天道所归,不必求人和附会。他不需要“别人说你是对的”来确认自己的对,因为“道在我心”已足以作为行动依据。这种讼,不是为了胜负,而是为了恢复天道的平衡。
“元吉”二字,意涵更广。元者,始也、本也、初也。《乾卦》之四德“元亨利贞”,元为第一德,是天之生生不息、统摄万物之德。元吉,不是小吉、中吉、终吉,而是从起点、从本源处即已吉祥。这说明:九五之讼,不是结果上的吉,而是从动机到根本就已经与“天理”合一,因而必吉。
而你提出的疑问非常尖锐:并非时势完全向着他,为何还能是“元吉”?正是因为“元”字不是时势之吉,不是现实之利,不是权谋之巧,而是道义之通,是本心之正,是德性之立。
如果理解成“九五虽然居尊位,也得中正之道,但上下无应之象、形势孤立,依然得吉,是因为他得天道而不在乎人事”非常贴切。此讼之吉,不在成败,而在出发点是否“合于大义”。就如同历史上许多“孤军起讼”的人,即使当下不得势,历史最终都会给出“元吉”的评价。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此也需要补上一句:“而最上者,合于天道。”
这也正是此爻高明之处:它不是为了让人争,而是告诉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而且必须争。什么时候可以讼?在中正之德、在正当之位、在道义不行之时;什么时候不宜讼?在己欲之争、在私怨之辩、在位不合德之际。讼卦之讼,不是所有的争都有理,而是“为道而争,虽争亦吉”。
再进一步看,讼卦中九五的“元吉”,也是对卦内六爻结构的整体统摄——初九为“窒惕终吉”,警惕之心主于己;九三为“食旧德,贞厉,终吉”,虽得旧德,但处于险境;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主张止讼、退让;而九五则是整个讼卦真正的“德主”,也是全卦中唯一一个可以起讼而被《易》之大义认可的人。
这不是鼓励讼,而是设立标杆:只有你做到“阳居阳位”、“中而得正”、“德配其位”、“无私心、为大义”,才可以讼,而且一讼便是“元吉”。
现实中,若一个人手握权力,但处处为己谋、贪图小利,即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也绝不可能得“元吉”;而一个人即使人微言轻,但动机纯粹、德行具足、起念无私,也可得道义之支持,终成大事。
这就是“元吉”的含义:不是权力的胜利,而是道义的胜利;不是众望所归之后的吉,而是本心无私、居中守正之先的吉;不是趋势决定了他的正确,而是他的正确最终导引了趋势。
从这一爻可以读出《易经》对人的最高要求:在纷乱纷争之际,要问自己,不是“我能不能赢”,而是“我有没有道”;不是“别人支不支持我”,而是“我有没有违背本心”;不是“这是不是好时机”,而是“这是不是正当之道”。
这才是讼卦九五,“讼元吉”的根本大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