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推演讼卦全卦
2025-05-08

讼卦,坎上乾下,为《水天讼》。坎为水,象险;乾为天,象健。健在下,险在上,是“上险下健”的局势——阳刚之气欲上,而上方却是陷阱与阻碍。这正是讼卦的本义:心有所向,势有所进,却有外部之阻,内外交迫,理未分明,是非未定,生出争讼之机。

卦辞曰:“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这段话揭示了讼之本性及其最理想的应对方式。争讼之始,若心存诚信、处处小心,还能维持中和之吉;但若执念渐深、非理强争,便会“终凶”。故“讼”非所鼓励,而是所警惕;讼卦不是教人如何争,而是教人如何止。

若从“人欲与天理”“私讼与大公”两个主线,来通观讼卦六爻,可以清晰看出:这是一部关于人心如何在纷争中沉浮起伏、最终回归正道的内在修行图谱。从初入纷争的惊惧,到强争之后的受困,再到放下私欲、觉察天命,再到大公无私的讼理之范,直至强讼得胜却人心尽失的警诫,整个过程清晰如线,动静如镜。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这是一个刚刚接触纷争的普通人。他面对局势尚且未明,只是略感不顺,尚未形成真正的冲突。如果理解成“一个人在对体制或规则尚无深刻了解的阶段,因畏惧、因不自信,对冲突本能地退让、选择避开、见势即止”,是非常贴切的。小有言,即是稍有争论,但他因“窒惕”而知止,终能无咎,尚在可控范围之内。以讼为火,初六之人尚知惜火,不任性放焰。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九二为阳爻居阴位,失位但居中,尚能守中正之道。他原本试图应讼,却发现难以取胜,知难而退,是为“归而逋”。若理解成“此人虽然因自信而起讼,有所行动,但因其根基厚实,资源稳固,即使不克,亦无损大局”,是非常贴合的。他能回头、能收手,整个系统(“三百户”)皆安,无害。《象传》评曰:“不克讼,归逋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可见其识时务之明。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此爻为阴爻居阳位,失位,且不中不正。其言“食旧德”,表明此人是依托既往的功劳或旧有的资历,在体制中尚有资源,但行事带有冒进之象。若理解成“他依托制度、权威、他人支持而参与讼争,虽不恰当,但若顺承上意、全局之意,不做强为,仍可保吉”,则十分妥帖。此人内心并未转化,但因借力而未致凶险。“或从王事,无成”一句提醒:若被裹挟入体制而动念争功,亦将无果。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四为阳爻居阴位,失位不中,与九五阳阳不承。但下应六三,是系统中承上启下的位置。当他意识到争讼无益而能回头,便进入“复即命渝”的状态。此爻的精义在“复”与“渝”:复者,回头;渝者,变也。不是妥协,而是放下私欲、转而守命。若理解成“此人觉察自己以私心起讼,行之不得,于是内省、改道、归命,不再逞强,是一种觉醒后的收束”,恰到好处。“安贞吉”,是安于自己的位置、守住内在之正,故能得吉。

九五:“讼,元吉。”
这是全卦唯一明确断言“吉”且为“元吉”的爻。元者,始也、正也、大也,是最根本的吉。九五为阳爻居阳位,得中得正,是讼卦卦主之位。此爻之讼,不是为己争利,不是为气争强,而是“为天道而讼”。如果理解成“此人出于大公之心、正义之心起讼,不为一己之利,而为系统秩序而讼、为天下人心而讼”,极为贴切。此讼不但合位,还合德、合时、合道,才有资格“讼而元吉”。

《象传》曰:“讼元吉,以中正也。”这说明,不是讼而吉,而是中正之讼、为理而讼、因势而讼,才得吉。这是讼卦最高层次的表达:不讼不可,但讼有其道。九五之讼,是全卦之义所归,也是“天命之讼”的唯一范式。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上九为阳爻居阴位,虽居高位,但失正,刚而不中。若理解成“此人倚仗权力与势能,发起讼争,虽赢得官司、受人奖赏,却因强讼而失人心,终难稳固”,是极其恰当的。他的胜利是制度层面的胜,是权力推动的胜,不是人心之胜、道义之胜。所谓“鞶带”者,象征荣耀;“三褫”者,反复剥夺。象传亦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胜而不光荣,得而不被敬,讼而不合道。人心之镜,终照其形。

从整卦来看,这是一个由小讼而起、由争讼而进,最后引导人回归正道、警示人不可滥争的过程。如果将它看作一个人经历冲突、觉察、顿悟、升华的心路图谱,也极其合理。

初六是对冲突的本能恐惧,是“不敢动”;九二是初动之后的识势,是“知不可为而退”;六三是资源驱动下的试探,是“有欲而争”;九四是因失利而转身,是“收势归命”;九五是放下私欲,站在天道位置上的清明之讼,是“为理而争”;上九是因执欲而讼,得利却失德,是“争胜而终失”。

这不仅是一卦,也是一个深刻的内在提醒:
凡事动念于争之际,先问本心为何?
是为私?为气?为执?为道?
是否合时?合位?合理?合命?
争者未必正,讼者未必赢,赢者未必安,得者未必吉。
惟有中正为体,诚信为本,节制为用,才是真正的“讼之道”。

讼卦不是教你如何打官司,而是教你如何在人间是非里,守住一颗能照天理的心。愿人世间多一点“九五”之讼,少一点“上九”之争,便是《易》之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