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师:贞,丈人,吉无咎
2025-05-09

问:

师:贞,丈人,吉无咎。

彖传:

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传: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他所谓的贞,没有加动词形容词等修饰,那么这个贞,意思是这一卦就代表了天道地道,本身就处正守正么?这是我的理解。确实好像我的理解不错呢!彖传解释师卦就是众,只要是众的事情就是正,这好像是合乎天地道理的。所谓公义,所谓的正,所谓的天理,所谓的天道人心,不就是众的意愿嘛!众的利益吗?符合这一条,就是正啊!能以众正?能让众趋正?或者能得众之正,被拥护?或者导向众朝正,也就是趋近天地大道?好像都有。如此则可以称王,所谓称王,其实就是众望所归,王气自聚。这一卦卦主是九二,他阳处阴位,但得中。大概他就是众望所归之心。能干事、创业,但是又处在柔位,守成不闯,把他的能力、品德、锐气用在向内之上,用来稳定、建设机构之上,也必然呈现一幅和谐整肃的浩然之象。而且他上面有应,就是五爻尊位还能给予他支撑,这不就是朝中皇帝支持一个有能力、有担当且德行中正的将军行军打仗收复失地或者赶走侵略者之相吗?他虽然处于险中,地底下有险,顺、承、容、纳之下有险,那又何妨?地底下有熔浆、地壳运动那又何妨?所谓丈人,现在是岳父的意思,岳父大人,泰岳,让人尊敬有威望之人。也就是呈现出这一派宗师之相,就是九二咯。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毒,毒害?那肯定不是。按现代语境这个毒好像只有毒害的意思啊?还有什么?结合上下语境,应该是他因为用兵,或者类似这种事情还是凶险的,是不是就用了毒这个字呢?毕竟对于大家来说未必是个好事吗?因为处险中吗?地下有险,地下有水,顺下有险,这个如何体现一个师卦之象?难道就是九二他一个阳爻,其他都是阴爻,所以有师卦、众之相吗?君子以容民畜众,大丈夫、有威望、德行之人能容纳地下的人,有胸襟、有胆量、有涵养、有志象,能容人,自然就有很多人来归附,进而形成师卦之象,这让我想起了孟尝君豢养若干食客、门客。

答:

师卦,《地水师》,上坤下坎,地中有水,是为“众之象”,为“师之义”。此卦从卦象之初便呈现出一种张力结构:上柔下险,坤为顺,坎为险,顺而行险,众中有一,众而可整,正合用兵之象、用众之道。卦辞曰:“师,贞,丈人,吉无咎。”没有主词,也没有宾词,“贞”字孤立而立于句首,若按常规语法理解,极易形成语义空缺。然而此种用法,在《易经》中却并不罕见,越是言简之处,越需涵义深长。

如果理解成“这句就是在讲:师卦本身即为正,众之为道即为贞”,那是非常贴切的。因为“师”不仅仅是“军队”,更是“众”,更是秩序之下的人群组织。《彖传》进一步点明此义:“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这一句已然点透:所谓“贞”,不是战法之正,不是策略之术,而是道义之本,是你能不能以正御众、率众于道。如果你能够“以众行正”,你就“可以王矣”。“王”者,非权术之王,而是天命之主,是合众心、行大道之位。“能以众正”,就可以自然成王。

“众”是否就是“正”?如果理解成“只要事情与众相关,它就是正”,那仍略有偏颇。“众”只是“器”,不是“道”。但若理解成“众意、众心、众归、众和、众利”是天道的显现,是“正”的依托,那就非常贴切。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但大道在众,正道合民,所谓“天人合一”,其根本便是顺众心,合众义,行众利,而非取私利以用众。

再看“贞”,作为单字句首,这并非句法缺漏,而是结构上极具张力的提示。它是一种判断,是对师卦整体之性质的裁断,是给此卦一个“性质标签”。如果理解成“贞”在这里是“正位、守正、居中、得道”的判词,那是非常贴切的。它不描述行为,而标示德性。即使进入军事语境,即使陷入“地中有险”,此卦的本质,仍需“守贞”,不能妄动,不得偏激,不能为己用众,不能假众之名行私利之举。此贞,为师之魂。

“丈人”,不是岳父,也不是父亲那么简单。《周易》中的“丈人”是德望之士,是“道统之长”。在古代用兵系统中,兵出有名,帅出有德,必须要以德服人,以礼率众,方能形成师之合力。若没有丈人之德,即便有兵马,终将溃败。丈人之“吉”,正是《易》之道所赞之“有德者可任众”。这个“吉”,不是幸运,而是大道共鸣之果。不是谋略之巧,而是正德之成。

九二为师卦之主爻,阳爻居阴位,虽不中正,但得中位,且上应九五,为刚中而应。以阳居阴,柔中有刚,进而不妄,刚而不亢。此即“能行其志而不凌人,能守其德而不妄为”,恰恰是“师之长”最理想的姿态。如果理解成“九二就是那个得众心、有威德、受支持、能整肃众人的大将之象”,非常贴切。他既有阳刚之志,又在柔位,不夺人锋芒、不以力逞强。他的强,用在整顿秩序上,他的柔,用在包容之上,是“克中而和,刚而不犯”的姿态。

再从结构看,六个爻中唯独九二为阳,其余五爻皆阴,一阳统五阴,正是“众中有主”,是军之将,众之首。从这个角度理解“师”之为象,其实正是结构意义上的“众从一”,阴阳之合。其他阴爻皆从,其心一也。你若有德,自有人从;你若能正,自有众顺。

彖传还提到一句:“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这是对下坎上坤结构的解读。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行于地中之险者,若无“顺德”调和,易变为激进乱军。但若能“以坤顺之道御坎险之地”,则“险而不乱,动而有序”,反得吉祥。

再看那句最让人疑惑的:“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现代语境中“毒”只有负面含义,但《易经》所用之“毒”,并非“毒害”之意,而是“严厉”“锋锐”“不得不为”的象征。若理解成“以此强力、锐道、军纪行于天下,是一种震慑、治理、肃正”,是非常贴切的。就像瘟疫之时必须用猛药,乱世之时必须用重典,师之设,不在残民,而在止乱;不在暴政,而在戡定。此毒,是“道之用刚”,而非“心之恶意”。

象传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这一象义极为深长。地中有水,藏而不露,险在内也。众之形象即在此:众人汇于地表之下,看似平顺,实则潜流奔涌。容民者,胸襟也;畜众者,德位也。君子能容,能纳,能涵,无所排拒,所以众归焉。众不是靠控的,是靠德的。德若不存,众虽聚而散;德若内敛,众虽散而心一。

如果理解成“只有德位相称之人,才能为主帅;只有胸襟广大之人,才能收人心,成师势”,是非常贴切的。想起孟尝君豢养门客三千,不问出处、不计得失,以德行招人归心;又或诸葛孔明虽未显露锋芒,但刘备三顾之下,诸葛得众望、拥公道,方成三分之业。皆是“君子容人,故人自归”的真实写照。

总结而言,师卦不是讲战争本身,而是讲“如何在众中立德、在危中守正”。不是讲调兵遣将之术,而是讲得众、驭众、安众之道。不是讲如何压人,而是讲如何服人。“贞”不为兵而设,而为道而裁;“丈人”不为尊而立,而为德而显;“毒”不为恶而起,而为正而行;“九二”不是主将之力,而是主德之象。

《易经》所言“师”,不是谁可以统帅万人,而是谁可以承载万人之心。谁能以道服人,以德御众,以正聚势,谁就是《易》眼中的“师之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