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卦: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2025-05-15
九五,是比卦的卦主,是全卦唯一的阳爻,居于上卦中央的尊位,阳爻居阳位,且“得中”,堪称《易经》卦位之最贵者。在这样一个结构中,这一爻的德、位、势、应,皆全。而其爻辞却并非高高在上的盛世夸赞,而是满含节制与警觉,写道:
“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这句爻辞初看好似杂乱无章,言说之间似有警有赞、似贬似褒,真正要从结构、德性与系统视角层层剥解,方能触及其神髓。你提出的问题与直觉十分精准,尤其关于“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三个片段之间的张力与矛盾,确实是读懂九五爻义的关键所在。以下逐步展开。
九五为阳爻居阳位,得中且为卦主,是众阴所共比之主。它的“比”不是去比附谁,而是“为人所比”,它是被动之中承接天下归心者,是大势所归、人望所至。这正是“显比”之义——它的位置,是天下所显之比,系统运行到九五这个位置时,它自然成为万众归附的中心。这不是它夺来的,也不是它呼唤来的,是它的中正、阳刚、居尊之位所召引的自然归附之势。
“显比”,不仅是比之大成,更是“比之可见”。初六、六二、六四,都在比;六三比错人;而到了九五,全卦比势归一,一阳居尊、群阴归心,系统中的“比”到了顶点,走向了显明之阶段,德业之昭著,天下之所附。
接下来进入最令人疑惑的部分:“王用三驱,失前禽。”
你说:“王是谁?王只能是九五。”这点没有问题,王即卦主九五。
那“用三驱”又是何意?这个“三驱”并非军事术语,而是典出于《礼记·曲礼》中的一句话:“诸侯之礼,三驱而不获。”意思是在野外行猎时,用三面围猎,不设四面,给野兽一条生路,不赶尽杀绝。这既是古代礼制的体现,也是圣人之仁义——不以武力穷追猛打,不因权位滥施杀伐,而是在尊重生命、节制欲望中施展威德。
所以“王用三驱”,是说九五这位有德之主,在执政中秉承节制之道——不穷其力,不绝其生,甚至连“禽”都不尽猎而“失”,正是因他“用三驱”。
你说:“失前禽,是前面有收获但失去了?”这个“失”确实不是“失败”,而是舍,是主动的“不取”,是一种“放弃收获”的仁政之举。它不是“没抓住禽”,而是“明明可以抓住,却不抓”,是王者明知能取而不取,因其德不在于猎得之多,而在于仁恕之道。
这一点,《象传》已指出本意:“舍逆取顺,失前禽也。”也就是说,“禽”在《易经》中也象征那些逆者、险者、不顺者,王者不以力取之、不追之穷境,而是“舍逆取顺”,弃险就顺。这不但表明王的政治节奏趋于柔和,也是一种君主自制、自守、自我节度的表现。
“失前禽”,看似“得不全”,实则是大吉。它代表一种战略选择:不以全面围困、不以强迫服从为目的,而是引导而非压制、顺势而非逆斗。
而这,正是“比”之极致之道。
因为《比》卦讲的是辅佐,是上下相亲,是内外相助。如果到了九五之位仍用尽其力、索尽其德,那这种“比”就从顺义转为勉强,从归心变为钳制。所以九五若“失前禽”,反而体现了它对系统、对群体、对天下的敬畏心。
到了最后一句,更令人困惑的句子出现了:“邑人不诫,吉。”
你提到:“乡邑、乡亲不警告、规劝,是吉祥的?这解释不通。”这确实是表面上最难解的一句。
关键是这个“不诫”要如何读。《象传》说:“邑人不诫,上使中也。”如果我们从“诫”为“警告、约束”的角度来理解,似乎是在说:即使百姓没有被约束、规劝,也不会出乱子,因为王的道中正,他们自然中和。
也就是说:“王之德在中,其政不严而人自化。”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精神。王者无须处处明令禁止、条条设防,而是以德服人,以礼顺人,以仁感人。人民虽无显形之“规训”,但内心有“中和之感”,因此社会安稳、人民自律,这就叫“上使中也”。
“邑人不诫,吉”,不是说百姓放纵、而无约束之吉,而是百姓不需约束也能自正、自治、自中,这就是最高级的治理。
你说:“是不是在警告九五,不要看着顺就使劲用,就会失去六四。”这个想法非常精彩,的确可以这样理解:九五之比虽得众心,但若用力太猛、比附太满,就会让整个系统的柔性结构失去弹性,导致反噬。而“用三驱”“失前禽”“不诫而吉”这三句,恰恰是一整套“节制之道”的描绘——显比可成,但在显比之中,更需懂得留白,懂得不尽,懂得不用力。
这才是比之极致处:得人不如得心,得心不如得中。
所以这一爻不是政治夸奖文,而是一份对大成之君的温柔提醒:你虽居高位,得群阴归附之势,但更应知“显比”的背后,不在于“取尽”,而在于“适度”;不在于“完全驾驭”,而在于“顺势导引”;不在于“高压治理”,而在于“使人自治”。
这种态度,是比之最终的方向:得其比而不失其和,得其众而不伤其性。
现代生活中也有极强的类比:当你身处团队之主,众人归心于你,你该如何处理这份权力?你是选择“尽其所能地管理”,还是愿意“失前禽”,给出成长空间?你是天天“诫”,不断规定和限制,还是相信系统的中正之力,让人自我生发、自我协调?
王者之德,不在于猎得所有“禽”,而在于敢于“失”某些“前禽”;君主之明,不在于治理众人,而在于信任“邑人之中”;比之极致,不在于操控一切,而在于放手之后,众人犹能中正自处。
这正是九五爻辞的深意:显比,非力比;三驱,非尽取;不诫,非无治。这是一种“不用力之极用力”、一种“舍得之中的大得”、一种“比之无为”的王道之境。
《易经》至此,已不仅是爻象,更是人间治理、德性修持、系统节度之大智慧,尽显于“九五”一爻之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