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框架思维,和你家厨房的抽油烟机一样真实
2025-05-20

有时候听到“框架思维”这四个字,脑子里会飘起一种高大上的错觉,好像是一种只有搞学术、做管理、写战略的人才需要懂的能力。但说真的,它离生活一点都不远。框架,其实就像厨房里那个抽油烟机的铁壳子,它不管你炒什么菜、加不加辣、放不放葱,它就在那儿,兜住油烟,把它们导到一个可以处理的方向去。

要是没有它,再鲜美的红烧肉,最后也会让整个房子熏得呛喉咙。你炒得越起劲,它就越失控。框架思维的作用,就在于让混乱的生活、脑子里过不去的情绪、乱七八糟的信息,有个地方落地,有个方向排出,不至于整个脑壳充满浓烟。

小时候,家里买不起带排气的油烟机,炒菜的时候,奶奶会开着门,一边用蒲扇猛扇,一边咳嗽,眼泪鼻涕流出来还要坚持炒完。那时候我问她为什么不开窗,她说:风是乱的,窗子对着的是邻居家厕所,一扇错开的窗,并不会带来通风。你看,这就是生活的智慧——方向错了,风再大都没用。这句话,我长大以后才懂,它是我听到过最早的一种“框架意识”。

框架,其实是方向感。

很多时候,以为自己只是“忙不过来”,其实是“没框架”。以为是“没动力”,其实是“没落点”。人一旦不知道该往哪儿投力气,就容易胡乱撒网,然后天天喊累,却不知道在累什么。

像有一回我朋友失恋了,整整一个月,每天都在刷前任的朋友圈,看她今天去了哪家咖啡馆,发了什么歌,配了什么图。还不停地翻以前两人合照、聊天记录,搞得自己痛哭流涕。我问他:“你是想复合,还是想放下?”他呆住了,像是第一次听见这个问题。那一刻他才发现,自己一直卡在“情绪里”,但从来没问过“行动框架”里要干嘛。是等一个人回来,还是把注意力重新拉回自己?这两条路,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路径。你不能同时走,也不该混着走。一旦混着走,就会像炒菜没抽油烟机,一边呛得流泪,一边还想继续翻炒。

换句话说,框架不是拿来想清楚一切,而是帮你分清楚:这事现在该往哪个方向走。先选对了口,再说往里面灌什么水。

说到底,框架思维是“怎么看这件事”的骨架。

就像去看医生,你咳嗽,医生不会只听你说“我咳”,然后给你一瓶咳嗽药。他会问你:干咳还是有痰?白天咳还是晚上咳?胸口疼不疼?有没有发烧?有没有接触过感冒的人?有没有吃冷饮?他脑子里是有一张表格的,你每说一句话,他就在脑子里勾选一条线索,排除一类疾病,锁定一个可能。这就是“框架思维”的专业使用方式。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该有自己生活的“诊断表”。

比如:今天情绪低落,不想做事。你要先有个框架去分辨——是身体疲劳了?是压力太大?是碰到什么打击?是长期没得到回应?还是单纯天气太闷?你不需要每一项都分析清楚,但必须知道这个框架的存在。就像医生知道,不是所有咳嗽都吃一样的药。你也该知道,不是所有不想动都怪自己“太懒”。

框架思维的厉害之处,不是让你变得特别能干,而是让你不再那么慌。

一个妈妈带孩子写作业,孩子卡在一道题死活不写。她可以直接吼:“你怎么这么磨蹭!”但如果她有框架,就会先问自己:这是“知识问题”“习惯问题”“情绪问题”还是“关系问题”?如果是他根本不会,那就要讲一讲;如果是他累了,那就得休息一下;如果是母子之间的张力太高,那就得降温关系。这种时候,“框架”不是让人冷静下来去算账,而是帮人看见不同路径背后的可能选择。

框架的本质,是让你意识到你总是在选。

而大多数的焦虑,正是来自一种“我没有选择”的幻觉。觉得自己被困住了,其实是因为不曾看过这件事还可以怎么拆。就像房间太乱,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整理。可你只要有一个“先收起地上的衣服、再处理桌面、最后清扫角落”的顺序感,整个人就能松下来。

框架给人的不是答案,是先让大脑别那么晕。

就像有人常常说:“我最近特别乱,不知道要不要换工作。”那这个“乱”是什么呢?乱的,是信息?是对未来的想象?是人际的安全感?还是过往创伤对新选择的阻力?你只要有意识地把这些线一根根分出来,就算还没下决定,已经少掉一半的内耗。

没有框架的时候,脑子是个无序的房间,所有东西都堆在一起,分不清楚什么是“该现在处理”的,什么是“过段时间再说”,什么是“其实不归我负责”的。

而一旦开始用框架去看事情,哪怕只是最基本的“急—不急”“我能做—我做不了”“情绪问题—行动问题”,整个人的身心都会有一种“终于有个方向感了”的松弛。

真正的框架,不需要花哨的图表、术语、课程。它可能只是你心里对一件事的基本分类。

比如你一回家看到厨房台面很乱,心里立刻出现一个框:“是小孩没收拾”“是老公没擦”“还是自己早上炒完忘记擦?”你不是在发火,你在调动一个“判断归因”的框架。而这个框架,一旦建立清楚,你的回应也就变得清晰、可控。

它也可以是你面对人生选择时,脑中浮现的那个问题——

这件事,是在逃避,还是在前进?

这件事,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出于本心?

这件事,是短期刺激,还是长期方向?

框架并不解决问题,但它告诉你怎么开始面对问题。它像指南针,不替你走路,却能让你知道朝哪个方向发力不会白走。

而如果人生是一条长河,框架思维就是那个帮你分出主流、支流、暗涌和漩涡的小舟骨架。没有这个骨架,再聪明的判断也会泡在水里、找不到岸。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不动人,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你没有一个框,来接住它。

所以框架不是一种“方法论”,更像是生活里的一种“接物之道”。

就像小时候背着书包进家门,奶奶总是会腾出手接一下,然后再说:“快去洗手。”她不是因为怕你脏,而是她心里有一套关于“家”的框架。什么是回来?回来就是东西有人接,话有人听,情绪有人装。这就是最早的框架思维:有人承接你,你才知道你在这个世界的落点。

长大之后,很多人以为要靠自己独立、靠自己规划,但其实最深的力量往往不是来自计划,而是来自你能不能为自己建立一个足够温柔、足够坚实、能承接混乱、能引导流向的“内在框架”。

不是为了管自己,而是为了承住自己。

人生的方向感,不在远方,在于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先落脚的地方。框架思维,就是这个地方。它未必能帮你解决一切,但它至少会让你知道:

从哪开始,往哪走,怎么一步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