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泰卦: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2025-05-20

问: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传:

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阳爻处阴位,得中正。是一个什么象呢?本具乾元之气、之动品质的人,处在了一个需要顺承纳的位置上,因为中正,所以他安于其位,将其乾元之动变成了厚重的承顺纳,实际阳中带阴,阴中带阳,恰好合适,一切顺遂,系统喜欢这样的人。

包荒?包,包容,容纳,包裹,荒,是一种荒芜、荒凉的感觉,包容荒芜、荒凉?内卦是天,是阳,是刚健,外卦是地,是柔,是顺承,是不是指阳包阴呢?

用冯河,用,利用,用途,依靠,冯,两点水有马,水边有马?马在喝水?我想到荒地边上的河。难道是涉水过河吗?

不遐遗,闻名遐迩,远近,不在远处丢失掉,遗失掉?朋友消失了?丢失了?没有朋友了?如果崇尚中正之道,守中而行,就会有所得。如此变成光大。

阳爻处阴位,在泰卦的九二爻,已经开始,不是带着大家一起开始。

另外他跟外卦九五是相应的。

我只能理解到这里了。

答:

《泰卦》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传》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阳爻居于阴位,却得其中正,这是《泰卦》九二的基本结构。九二在《泰卦》中是阳爻,在下卦为乾,乾为天、为阳、为健行;而其所处之位为第二爻,为阴位,是顺承、是容纳。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安排:刚健之性,安于柔顺之地,刚中带柔,柔中藏刚,如此搭配,使其不仅不悖于天道,反而恰恰合于中行之义。

九二是阳刚之质,却并非飞扬跋扈之相。因为得中,性情内敛而不乖张;因为居阴,姿态柔和而非强夺。这种内在刚健、外在含蓄的组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泰》之卦意。泰者通也,内阳外阴,阳刚在内发而外顺承,是为天地交而万物通的状态。在这样的结构中,九二不是主位(主爻在六五),却成为承接主位意志的关键支点,因其与六五遥相呼应,应而不争,处中而不偏,为通达之道开出一条稳健之路。

爻辞曰:“包荒”。如果理解成“包容荒芜”,是相当贴切的。荒,不仅仅是指外在环境的荒凉,也指内在可能存在的混乱与失序。这一爻强调的不是治理繁荣之境,而是在面对杂乱、混沌、失序之时,依然保持承纳的能力。包荒,是乾元之气在地道之位的实际体现:阳刚不再只是冲击与突进,而成为了承接、包容、涵育的力量。

再看“用冯河”。冯字由两点水与马组成,其义可通“涉水而渡”。在古义中,“冯河”即指不惧险难、勇渡大河。这一形象极为鲜明,意味着在面临外界环境的阻隔与艰险时,能够以阳刚之志涉水渡河、无惧险阻。如果将“包荒”视为内在的包容力,那么“冯河”即是对外挑战时展现的主动穿越力。

紧接着,“不遐遗”。遐者,远也;遗者,失也。合起来理解,是不使远处之物遗失,也可以理解为:所行之德,不偏不倚,普被远近,不遗一物。如果理解成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时,依然能稳稳地收纳住所有应对之道,不远不近、不失不漏,这也是中正之德的体现。

“朋亡”。这句较为难解。“朋”字有朋友之义,也有类比、同类之义。亡者,失也、无也。可以理解为:不执于朋党,不为私情所缚。中行之道,最忌结党营私,此处所指即为九二虽阳刚而不结私营,不因私情而妨害正道。中道之德,是不因近而亲,不因远而疏。

“得尚于中行”。整个爻辞的重心,最终归于此句。尚,是尊崇;中行,是中正之道、不中不偏之行。这一爻告诉人们:唯有包容荒芜,勇渡艰难,不遗一物,不陷朋党,才能真正得到中道之尊尚。这并非一时之利,而是天地自然所归之势。

《象传》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是对上述意义的集中概括。若能包容荒芜,并且行于中道之中,不偏不倚,最终能“光大”——不仅自身之德光明广大,亦能光照四方,使一切得以贯通、得以生发。

此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本质正是承上启下之位。从初爻之动,向三四爻之承,九二是关键转折。在泰卦这个天地交泰、万物通达的大格局下,九二之中正之德、阳居阴位之顺,是系统之中最稳定的支点之一。其与六五遥应,共同撑起天地之交泰,为整个卦象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运行结构。

若将此爻理解为一种人格、一个角色,那就是处于实际事务中的中坚之人:内具阳刚之力,外行柔顺之道;内有承担之志,外展包容之势;不受私情所扰,不被局势所蔽;在系统中以稳定之姿回应变化之需,不张扬、不怯懦,正是天地所喜、众望所归的那一类人。

再回看初爻之起,为阳爻居阳位,冲动而未中,适合动而不稳。而此处之九二,虽非其位,却得其中,以阳质行阴位,是从躁动走向内敛,是从躁勇走向沉稳。初爻之龙跃欲飞,至此已沉潜为润物无声之流,渐趋光大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