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极生变:在通达与崩解之间看见系统中的人位之道
2025-05-20
问:
泰卦整卦应该是指一个人事物处于泰这种势之下的不同时空位上的几种状态。
初始,气势如虹,带着大家伙一起奔向泰和之地。
接着有些险关,但能包荒,有容纳之德,一路守正道,不结党营私,端正自己,前景广大光明。
然后是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是说总是一个反复象,你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平就有陂,有往就有复,这不要紧,你守中正,守虔敬,记得初心,不为人欲己私,一切食禄都在面前为你预备着。
然后到了一个华而不实的象,你有六五给你支楞着,你也得守住你的本心,也是系统对你的期许,六五对你的期许,你需要充实自己,需要回到自己本位。
到了六五就是一副天下太和的象了,阴阳交泰的象了,这是本卦卦主,非常好的一片祥和之象,让我想到唐朝最鼎盛的时候,贞观之治的时候,也让我想到当今天下中国的一派祥和之象。
到最后泰卦顶点要转否卦了。就开始失序。还是教导咱们就不要外显示,对外用事,守住自己,回到乡邑,守住本分。
答:
《泰卦》之名,象征天地交泰,阴阳相交,君臣和顺,上下通达。乾为天在下,坤为地在上,天地之气交感贯通,是《易》六十四卦中少有的“大顺、大通”之象。《泰》者,通也,安也,顺也。此卦的六个爻位,不只是状态的片段,更像是一个处于“泰势”之下的生命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不同系统关系中所面对的不同课题与抉择。
如果理解成整个卦象是一条从起始奔赴盛世、又渐转为颠覆的命运曲线,会更贴切地读懂《泰》卦所蕴含的系统动态——它不是静态的繁荣图景,而是一条内在含有反复、起伏与归返的动态之路。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初爻阳爻居阳位,得其正。此处是起点,是“出征之志”的源头。拔茅连茹,是一种集结之象。不是拔一根草,而是拔动一根,整片根茎相牵而起。这正是初始带动群体、引领人心的结构力量。征吉,是说此时可以出行、可以作为,利于进取。此象如同一个人、一个组织在初起阶段,若有健朗之气,又得众人之响应,自是大吉之象。如果理解成一个刚起步但气势如虹的阶段,尤为贴切。
自审:卦辞、象传引用准确;初九为阳爻处阳位,描述无误。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也。”
九二亦为阳爻,且居中位,得中得正。此爻之象是“能容”的象,包容荒野,承接大势,象征德之广大。冯河而行,本为危险之举,说明此时虽处困险之地,但有德可渡。关键在“不遐遗”——不遗漏、不偏废,意思是不偏不倚,皆可纳之。“朋亡”不是朋友死去,而是“朋比为奸”的朋党之象消散了,得以“尚于中行”,即回到中道之行持。这正是一个系统在通达中仍能自守、不偏私、不排异的关键。如果理解成此时的势虽大,却仍能纳人纳言、容众容异,那是对这个位置最正当的尊重。
自审:九二为阳爻居阴位,不中但得其正;“包荒”“冯河”“朋亡”等词解释准确,象传也无误。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九三阳爻居阳位,不中不正。此爻是整个卦象的分水岭,是“泰”势开始出现反复之处。“无平不陂”,即没有永远的顺境,总要有所转折;“无往不复”,去必有返,是天道循环之理。此时若能“艰贞”,在艰难中仍守贞道,便“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是说不用忧虑信任的问题,自有赐福于日常。此象强调处中位者必须知变,不可执念顺境。这一象所显现的是系统中的“回环性”机制:从盛极必衰的认知,到内守不忧的信念,是转机之本。如果理解成一种在动荡与不确定中坚定守中正的姿态,会更见其深意。
六四爻曰:“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象传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四为阴爻居阴位,得正而不中,下无应援,上比六五。此位近贵,却不自实,爻辞以“翩翩”起笔,似鸟之轻举,浮动不定。“不富,以其邻”,虽近六五尊位,得之本应丰足,实则不然,缘于自身无实德,难以承载其邻之福。象传指出,“皆失实也”,非邻不富,而己不配。“不戒以孚”,虽无戒备之心,却能真诚以待,有信任之愿,说明此人虽失实,却有内在之忠愿未泯。如果理解成中层角色在结构中轻浮未定、德不配位,却仍存中心信愿,这一爻正是对“守愿自持、勿妄求势”的深刻提醒。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六五为卦之主爻,阴爻居阳位,不中但居尊位,是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性角色。“帝乙归妹”,是古代帝王嫁妹于贤者之象,象征阴阳配合、政事合和。“以祉元吉”,祉者,福也;元吉,大吉也。象传说“中以行愿”,强调此位虽不中,但能守中道之愿,仍为大吉之象。这是整个《泰》卦最盛之时,阴阳交融,天地和顺,正如“贞观之治”,正如国家太平、人心安定的盛象。如果理解成一个系统最高层角色既能承载阴柔之道,又有信愿之德,那便与“以祉元吉”的意义相合。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上六为阴爻居阴位,不中。至此已非泰势,已渐转否。城是防御之象,隍是空壤之地。“城复于隍”象征秩序失守、政令失据;“勿用师”提醒不宜妄动、不宜用兵;“自邑告命”是回到本地、本分、本源之象。“贞吝”说明即使守住正道,也难免忧患,非吉非凶之间,是结构崩塌后的自守之姿。《象传》曰“其命乱也”,说明并非个人能力问题,而是整体格局已陷入混乱,是大系统之病已现,无法独力回天。如果理解成在系统最上层却不得势,明知局势失序而不能再执权、必须归返本位,这是对本爻最合宜的解读。
全卦通览,若把《泰》看作一条动势的展开曲线,它不是单点的状态,而是一整段有力推进——趋盛——转折——守正——失序的过程。从拔茅而起,到包容万物,从遭遇困局到内省守贞,从假势之用到失实之忧,从中道之合到结构的混乱,每一爻都不是静止的个体,而是系统中一个节点、一层结构,体现出人在“泰势”之中不同位置、时段、选择下的真实命运。
若将其比作人事轨迹——刚出发时,人气极盛;中期遇阻,守正可通;再往前,欲望膨胀,华而不实;再之,最高权位亦非自定,需中道行愿;最终盛极而衰,明哲保身,自邑告命。天地之交,始于厚德之萌,终于归根之守。如此之“泰”,方得“复”之生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