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同人卦:六二:同人于宗,吝
2025-05-21

问: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传:

同人于宗,吝道也。

阴爻居阴位,得其位,还得中,他是属于顺承纳的内在个性,同时也处在这样的位置上,得其位,而且还得中,心中有中正之气,不偏,因此才说同人于宗,宗就是宗族、宗亲嘛!整个宗族都同心同德。

但他话锋一转,吝,吝啬,是一种警告的意味。吝是文口,难道是用语言来文过饰非?花言巧语?在现代语境中,吝啬就是小气的意思,巧言令色,我感觉有这个意思。是不是说你作为阴爻处阴位,顺承纳之位,在宗族中得到大家的支持,但是你不是刚健之人,这种象下,是不是不容易让人信服?容易偏离于大道人心,因此要求你小心谨慎?这一爻他跟九五是相应的,上下也相应,才有这个同人于宗的象。但是呢周围都是阳爻,一个阴承纳顺之人在顺位上,是不是容易被人带偏掉?

答: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传》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同人,原本是喜庆的画面,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结伴同行,在大地上奔赴同一个目标。到了六二,却多了一个“宗”字。宗,代表的是宗族,是血脉的集体,是天然的共同体。于是这个同人,不再是自由聚合的伙伴,而变成了先天绑定的亲族之间的结盟。

从卦位上看,六二是内卦的中爻,阴爻居阴位,得位又得中,处于整个卦象的核心位置,是顺承、柔顺、有内在正气的位置。他与外卦九五阳爻相应,整个结构上看非常和谐,形成了内外相应、柔顺中正的象。但正是在这样一个似乎“条件很好”的位置上,爻辞却给出一个字:“吝”。

吝,是《易经》中一种介于吉与凶之间的警告信号。它不是坏到极点,但已经显出偏离正道的征兆。这种征兆,往往发生在“本应很好”的局面中。

“同人于宗”,如果理解成:一个人在宗族中寻求志同道合,在熟人圈子、亲密关系、传统结构中建立行动的共识。这种同人,一开始很容易获得支持,因为血缘亲近、身份相近、利益相连。但问题也往往出现在这里——因为是宗亲,是熟人,是自己人,话就变得不那么真实,行动也容易偏离真正的大道。

一个人处在顺承的位置上,自身又是阴爻,那种内在的性格倾向往往是柔和、保守、倾向于迎合。当四周全是阳爻,全是强势的刚健之人,这种柔性之人虽有正位和中心,但也容易被这些刚健的力量带着走。这种结构,如果没有内在的坚定和分辨能力,就很容易滑入“和光同尘”,不敢说真话、不敢指出问题、不敢坚持底线的状态。

吝,便在此刻出现。它不一定是主动的作恶,而是因为不敢承担、不敢分辨、不敢选择,而造成的偏离。有时候,人陷在关系的网中,不是因为自己坏,而是因为太怕失去身边人的认同,太怕破坏那种看似稳定的同盟。尤其是当这层关系来自“宗”,来自亲缘、家族、熟人社会时,这种恐惧更难以觉察,更容易被合理化。

如果理解成:一个人在熟悉的人际圈中,本来有机会做事、有位置、有资源,但因为太注重情面、太听人劝、太在意旧有秩序,而失去了自己本应坚持的判断力和行动力。这样的人,很容易被看成“讲道义”,但在真正需要发声、需要决断的时候,却退居二线,不敢挺身而出。

“吝道也”,象传讲得很清楚,吝的根源不在别人,而在于这个人的“道”出了问题。不是大问题,而是方向在细微处发生了扭曲。在《易经》的世界观中,最怕的从来不是大错,而是那种“好像没错”的小偏差。因为它表面和谐,内部却逐渐积累偏离,等到外部环境改变,这种偏离就会暴露出巨大的风险。

从人情角度讲,同人于宗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谁不希望在自己的家庭、亲戚、老朋友中找到合作者呢?谁不希望自己最初的创业班底、最信任的合伙人,都是从小一起长大、血脉相连、知根知底的人?但这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因为这种关系太稳定、太习惯、太有安全感,反而缺乏清晰的规则与边界。一旦进入实事操盘阶段,那些看起来很好的“宗人”,也许无法分清私情与公义,无法坚持原则,甚至无法承认自己不合适。

六二的位置非常微妙:他是柔爻,意味着内在是偏向接受、协作、迎合的;他居中得位,说明他有资格发声,也有承担的责任;他与九五相应,说明他可以向上表达、反馈、对接大势。但就在这样一个“能量流动”的关键点上,他若不够清明,很容易让整个系统都被“宗人关系”所绑架。

如果理解成:你本可以成为那个连接基层与高层、承上启下的人,但因为你太在意与周围熟人的和谐,而压抑了你真正的判断。这种“吝”就像一根细刺,平时不显,一旦遇到大事,就会造成整个结构的失衡。

从更现实的角度看,这一爻其实在提醒人们:在走入公共领域、参与群体事务时,最需要警惕的就是“关系过近”。关系近了,人就容易放松警惕,标准也变得模糊。你会不自觉地为亲人开脱,为朋友说情,为“自己人”降低原则的门槛。一开始这看起来像是讲人情,久而久之就成了对“道”的违背。

这种“吝”,不是道德上的问题,是结构上的失衡。因为你没有处理好“亲”与“公”的界线,没有在宗人中保留一个清明、坚决、原则的自我。

所以这一爻既不凶,也不吉,它只是一个警钟,提醒人在最熟悉的关系中,也要保持对道的忠诚。即使面对再亲近的人,如果事情本身违背原则,也必须有能力说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哪怕有中有应,最终也会因为这份模糊和让步而走偏。

宗人之间的同人,看起来稳定,其实内藏风险。真正的同人,是心志之同,是方向之合,是共同对“道”的信仰与践行,而非靠血缘、情感或便利而来的聚合。

这也是《易经》的深意所在:它并不反对亲近之人共事,但它要求在共事之中,不能因为亲近而模糊了是非,不能因为熟悉而牺牲了清明。否则,这种“同人”最终只会变成互相牵绊的枷锁,而不是真正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