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卦: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心安则世事自然无碍
2025-06-29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象传:
告公从,以益志也。
天地间的益,并非只有施予与接纳之表象,更在于内心的中正和从容。中行,是心无偏私、行动无过无不及,是身处众声喧哗处却如心中一泓清水。中行者,在大事来临之前便能先安住心性,在小事纷扰之时也能从容不迫。他不是因为世事顺遂而喜,也不是因为人事阻碍而忧,他的喜忧只关乎是否合于道义,是否契合天时。
《益卦》讲“中行,告公从”,即是说当你在处理国家事务或集体大事时,应持守中正之行,而后再告知上位的公侯,公侯见此中行,自然愿意从之而行。这并非依靠外在权势去压迫,也非依靠口舌之巧去游说,而是以诚意和中道行事,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你的真诚与正确,自愿地与之同行。此时“告公从”非是强求得来,而是大道自然流转所致。
“利用为依迁国”,是天地间大益之道,是君子在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时,因时因势而行迁国之大业,以安民之乱,以定国之基。迁国并非贪图疆域之广,而是因水旱灾荒,或寇盗频发,或地势逼仄,若不迁则生民不安,则为迁而迁,以安众生。若不依天时地利而强迁,则生灵涂炭,国势不固;若只顾小利而不迁,则久之亦损国损民。天地之大益,需顺时而为,故《益》卦曰“利用为依迁国”。
古圣先贤“知止而后有定”,定之后方能安,安之后方能虑,虑之后方能得。在“迁国”这等大事中,若心中先有求取之心,便易因贪而动摇大局;若心中先有退缩之心,便易因畏而贻误机宜。唯有在中行之中观察天时,倾听民意,以利益百姓为志,以契合天命为依,便能在该动时动,该静时静,而无后患。
象传中说“告公从,以益志也”,是说在此过程中,能让君王与大臣们坚定正道与益世之志,不因外物扰动,不因私欲动摇。若国君因私欲而动,则必有灾祸;若群臣因偏私而谏,则必有祸端。唯有君臣上下都在“中行”中思考,都以“益世”为旨,方能共襄盛举。即便是大到迁国这样的行动,也可在无声处落实,在无争处完成,而非因争而乱局。
王阳明云:“致良知,乃是尽人事以听天命。”迁国也好,告公也罢,本质都是对天地大势的顺应,而非逆天而行。人心若守住诚意与中道,便能在乱局中看到清明,在危机中看到生机,在众说纷纭中保持清静,于时机到来时坚定行动,于行动落地时保持无我。迁国之事若符合天时地利人和,虽大动而无害;若逆天而行,则虽小动亦有乱。是故,迁国之“利”,本在“中行”二字中孕育,在“益志”二字中落地。
若从修身处谈,当下每日所做的每件小事,亦是如此。当你面对复杂局面时,先观自己是否在中道上,是否因贪欲而趋附,是否因恐惧而退缩。若能先安住于心中的无私与中正,再看天时地利人情是否具备,再行告知上级或合作者,若是合道,他们自然会顺势同意与你共行,无需刻意说服,无需虚饰言辞。所谓“上得天时,下得人和,中得诚意”,益之道即在此中,非口中说益,而是心中存益,行中践益。
再看“迁国”这一句,对于修行者来说,亦是提醒自己要随时审视自身所处环境,若旧习、旧境已不利于道心的增长,则要果敢调整自己的位置与行动方式。迁国于内,即是迁移心地,舍去不合时宜的执念,迁往心灵更自由通透之处,使自己的身心与当下天地节律相合。此时的迁,并非外表的奔波,而是内心的腾挪转移;此时的益,也非求得名利的增益,而是心境上自在的充实与开阔。
天地之间,四时运行无休无止,春去秋来,昼夜更替,天地不以万物之哀乐而增损其道,日月不因人心之喜忧而迟速其行。若人心能效法天地运行之道,便知“益”不在外求,而在内应;便知“损”不在外弃,而在内舍。是故迁国亦迁心,迁心亦存益,存益亦顺道,道顺则一切自然有序,心安则世事自然无碍。
君子观《益卦·六四》,知告公从时当持中正不偏之心,知迁国时当观时顺势而动,知无论处于国事还是家事中,都当以无私益众之志行之,不为己利而动,不因己情而止,不因众声喧哗而扰乱初心,不因一时顺逆而动摇定力。能如此,便能在天地流转的时节中,恰如其分地生发己志,成就益世之行,心中无愧于天,无愧于人,无愧于己。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