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我为何而生;一起回家,一起向光而行
2025-07-03
一个在光明中长大的人,和一个在黑暗中长大的人,谁更容易走向朝内求与修行?
我常常看见,有些人被苦难推着走,跌跌撞撞地闯入内心深处,在夜深人静时无声地问自己:我是谁,我要去向何处,我这一生要如何度过。而另一些人,活在被温暖呵护的时光里,被信任与温柔围绕着,看见世界的善,看见人的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想要照亮他人生命的轻盈。他们不慌张,不怨恨,只是自然地回到内心深处,让光更亮,让心更静,让道更圆满。
我想说,这两种人,都可能走向修行,都可能渴望回归真如本源。
只不过,他们走向修行的姿态与内在动力,截然不同。
痛苦的人更容易被推着走上修行的路。
当一个人长期活在冷漠、黑暗与苦痛里,他最开始的心愿,往往只是想要脱离痛苦。人若一直被打击、被忽视、被剥夺,他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会悄悄折断,他可能对人性失望,对世界失望,对自己失望。他所想的,不过是“如何活下去,如何不再疼痛”。但也正是这种痛,使得他有机会觉察到世间一切外物的无常与不可靠。
人在彻底绝望时,反而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回望内心的力量。因为外界再也没有什么可依赖,他开始向内探寻:痛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我为何而生。痛苦成了引子,迫使他放下外在的执念,去寻找能让自己活下去、稳住心的“真正的东西”。这时,他或许会接触佛法、修习禅定、念诵经文,也可能只是每天静坐一刻,注视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活着的心跳。
痛苦的人被推着走上修行的路,是无奈中带着真实渴望。他们有时很快能进入禅定状态,因为他们太需要一处安宁的归宿。苦难在此刻成为了通向真如的大门。只是,这样的人,也容易在痛苦减轻后,再次被外物所吸引而离开修行之路,因为最初走上修行,只是为了疗伤。
在爱与光明中长大的人,更容易无畏而自然地走向修行。
一个从小被爱浸润,被善意环绕,被信任支持的人,他的内心往往没有深重的怨恨和恐惧,他对世界保持着柔软与开放。他习惯于观察自己真实的情感,也习惯对他人抱有善意。他不恐惧世界,因为他知道即便跌倒,也有人接住他,哪怕孤单,他也知道自己值得被爱。他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平凡小事中的喜悦与安宁。
这种人走向修行,是出于一种对更高维度生命体验的自然追求。他不急着逃离痛苦,而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热爱,想去看见生命更深处的源头。他会在阅读时被一句古诗打动,会在黄昏散步时突然体会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会在照顾家人、陪伴朋友时,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慈悲。
在爱与光明中长大的人,修行并不是为了疗伤,而是为了让内在那份圆满变得更加辽阔,让生命的丰盛能流向更多人。他们走向修行的步伐是轻盈且喜悦的,内心没有抗拒和恐惧,更没有急切和匮乏。
痛苦与光明,都是走向内求与修行的入口,但路径不同。
人若在苦难中醒来,修行便是为了寻找摆脱苦痛的通路;人若在光明中醒来,修行便是为了成就更大的慈悲与智慧。两者都是进入修行的重要力量,缺一不可。
痛苦提醒人世无常,逼迫人停下外求的脚步,回望自身;光明滋养人心,让人有力量去承载更高的道,让人在修行路上更加稳固。
如果问谁更容易真正持续修行,一个人能在痛苦中醒来值得珍惜,而能在光明中保持觉知、持续朝内求的人,则往往能走得更长远、更自然,更不易走偏。
修行,从来都不局限于痛苦,也不局限于光明,而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准备好放下妄念,看见真实。
若一个人能够在生活里,无论在困境中还是顺境里,都保持一颗好奇、柔软而清明的心,他便会在不经意间走向修行。修行从不是一条逃避之路,而是一条回归之路,是一条去看清“我是谁”的路,是一条让心回到最真实、最安定状态的路。
当一个人在日常里能够看到“起心动念”的生灭,能够安住在一呼一吸之间,能够在喜悦中不迷失,在痛苦中不绝望,这便是修行,这便是向内的路。
真正的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让自己真正地活着。
活着不是苟延残喘,也不是执着追逐,而是让每一刻都在呼吸之中显现出生命的完整与喜悦。痛苦的人需要修行去摆脱枷锁,光明的人需要修行去承载更多生命的意义。最终,修行让一个人变得温柔而坚定,悲悯而自由。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不会执着于去选择光明还是黑暗去开启修行,而是珍惜当下的境遇,勇敢地走向那条回家的路。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