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74读《论持久战》,4大因素决定阿比西尼亚亡国了,我们不会亡因为我们具备
2024-07-14

10:45-11;07(一八)阿比西尼亚为什么灭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

阿比西尼亚(Abyssinia)通常指的是现代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地区。在历史上,这个地区被称为阿比西尼亚,尤其是指阿姆哈拉人、提格雷人和提格里尼亚人所居住的高地。

面积和人口

面积:阿比西尼亚(即现代的埃塞俄比亚)的总面积约为1,112,000平方公里(约429,000平方英里)。

人口:截至2024年,埃塞俄比亚的人口估计约为129,719,719人。

以上来自wikipedia。

他的面积比现代的中国小了将近9倍,人口比现代的中国少了10来倍。

这个比例在当年,发生阿比西尼亚战争的时候恐怕也不过如此。

看以下数据:

在阿比西尼亚(现代的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有几次重大的战争时期,其国土面积和人口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的数据:

埃塞俄比亚-阿达尔战争(1529-1543年):

面积:在这个时期,埃塞俄比亚的面积包括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大部分地区。

人口:准确的人口数据在这个时期并不详尽,但埃塞俄比亚在当时是一个相对人口众多的国家,具备一定的军事力量来对抗阿达尔苏丹国的入侵。

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1895-1896年):

面积:埃塞俄比亚的面积在这一时期约为1,221,900平方公里(471,800平方英里),包括今天的厄立特里亚。

人口:在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的人口估计在几百万左右,但具体数字缺乏准确记录。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1935-1936年):

面积:埃塞俄比亚的面积在这一时期保持在1,221,900平方公里左右。

人口:到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人口估计在一千万左右,但具体数字可能有所变化。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时候他的面积122万平方公里,比中国小的多,人口才一千万,中国4万万。

如此类比就知道他们的战争潜力有多么薄弱了。

这也是毛主席所说的小的原因。

弱就更不用说了。全方位弱。

又小又弱,灭亡概率大增。

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这样的军队,更没有如同八路军这样的军队。

毛主席这个排序还是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一切以物质作为基础。

也就是现实的客观的条件作为基础。

在此之外才是社会组织体系,社会阶层体系,社会经济形态。

我们有不完全的资本主义,尤其已经有了逐渐被组织起来的潜力极其巨大的无产阶级。

他们没有。

而且我们已经有了训练有素,组织严密,且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过硬的军队。

尤其是思想素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军队,是为人民的军队,是为无产阶级这个广大阶层服务的军队,这相比那些为少数人服务的军队,进步了一大截。

所谓的进步,其实就是得道多助,就是为广大人民的力量所支持。

因为支持的广泛性,就有了这样几个优势,第一兵源源源不断,第二民心所向,粮草无忧,第三对敌信息封锁,而之于我,敌人就变得相对透明。

打仗打的是信息仗,后勤仗,也是勇气和毅力仗。

我们都具备。

那就意味着我们用这一招极大的削弱了敌人物质之强,军力之强,政治之强,经济之强。

我们怎能不度过黑暗迎来光明呢?

第三,它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它的战争是孤立的。

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1935-1936年)期间,埃塞俄比亚没有获得外部援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国际联盟的无效性:尽管埃塞俄比亚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国际联盟在面对意大利的侵略时显得无能为力。虽然联盟对意大利进行了制裁,但这些制裁并不包括对战争至关重要的物资如石油。英法两国担心制裁石油会激怒意大利,使其与纳粹德国进一步结盟,从而对未来可能的欧洲战争产生不利影响。

2. 国际权力政治:英法等欧洲大国对意大利的侵略采取了绥靖政策,试图通过让步来避免冲突升级。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霍尔-拉瓦尔协定》将埃塞俄比亚的大部分领土让给意大利,以换取和平,但这一计划因公众反对而失败。

3. 内部局势复杂:埃塞俄比亚内部的政治和社会情况也影响了外部援助的获得。尽管埃塞俄比亚在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保持了独立,但其治理模式和社会结构与欧洲列强的标准差异较大,这使得一些国家对援助埃塞俄比亚持保留态度。

4. 地缘政治因素:埃塞俄比亚地处内陆,没有独立的海上通道,且周边被殖民地包围。这使得其在战争物资供应上极为依赖周边的欧洲殖民地控制的港口,如法属吉布提。这一地理劣势使得埃塞俄比亚在战时很难获得外部援助。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埃塞俄比亚在面对意大利侵略时缺乏有效的国际支持,最终导致战败和被占领。

第四,这是主要的,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阿比西尼亚因此灭亡了。

毛主席将领导排到了第四位,这仍旧是毛主席一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一切围绕客观出发。

领导相对来说是主观,一群决策者依靠现实的物质条件进行的思考、推理、决断。

没有前面的客观条件,依靠英明的领导也能部分的促进前面条件的成熟,但若领导集体太过拉垮,没有能力去创造前面的条件,不败何为?

然而阿比西尼亚还有相当广大的游击战争存在,如能坚持下去,是可以在未来的世界变动中据以恢复其祖国的。

毛主席强调,一个底线,即便亡,只是本地独立政权的亡,也不是国家国土不在,人民不在,文化不在,他们的游击战还存在就有可期待的恢复之日。

其实这也是给我们提了个醒,退一万步讲,哪怕我们也不得已走到这个地步,我们仍然可以依靠游击战翻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也即是为啥在抗日战争中我们绝不固执的坚持一地一城的得失。

你占领了领土,奴役了人民,那又怎样?

我只有一个专心致志的目标,消耗你,保存我自己,以空间换时间,以量变积累质变,最终换来彼此战略态势之逆转。

等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

当然战略相持,或反攻阶段早几年就来到了。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