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领导最想裁掉的,不是“上班迟到,下班失联”的人,而是经常说这5句话的人
2025-07-08

领导最怕的不是迟到的人,而是拒绝行动和推卸责任的人。

我常在心里默念:在关键时刻推卸和放弃的人,比迟到的人更令人心寒。因为迟到只是身体在场的延迟,而推卸是心灵对责任的逃避,是在团队最需要的时候,临阵脱逃的信号。李总提到下属在客户提案前夜,说“之前讨论的方案不可能完成”,建议推掉客户,那一刻,李总大概已经决定,这个人的职业寿命已经到头。因为企业可以容忍执行缓慢的人,但无法容忍关键节点弃船的人。真实的世界,总是奖励那些在深夜依然愿意点灯的人,而非在深夜丢下烛火的人。

经常说“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人,自断了行动的根脉。

彼得·德鲁克提醒我们,“不可能”这三个字其实是大脑对未知的抗拒,而非事实的断言。曾见一主管遇到三个月打造短视频IP的任务,当场说“不可能”。可另一位主管说“试试看”,于是一个团队把短视频IP做了出来,涨粉十几万,获得了嘉奖和晋升机会。很多时候,“不可能”不过是舒适区的借口,让我们可以安心继续旧有的节奏。但企业需要的是敢于试错和迭代的人,因为每个“不可能”背后都藏着市场未被满足的需求和可能成就事业的空白区。当习惯用“不可能”堵住出口的人,自然离被替代和被淘汰不远了。拒绝说“不可能”,是给自己行动留下余地,也是对职业生命的基本保护。

经常说“这不关我的事”的人,失去了在组织中的存在意义。

在电商公司,一位客服因一句“这个不归我管”,导致800万大单流失。责任心,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上,都是最硬的通行证。稻盛和夫说过,企业里只有两种人:主角和龙套。而能否承担超出岗位描述范围的责任,是区分二者的关键。遇事不说“这不关我的事”,而是问“我能帮忙处理哪一部分”,才是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分水岭。在真实的商业战场中,客户不关心是谁的责任,只关心问题是否被解决。一个把责任扔回他人手里的员工,无异于在组织中撕掉自己的存在标签,而当你不再对客户和组织重要时,被替代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习惯说“我们以前都是这样做的”的人,困在了经验的牢笼里。

经验是起点,不是挡箭牌。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时,有的区域总经理抗拒直播,坚持守着老模式,理由只有一句“我们以前都是这样做的”。结果一年后,他们关闭了数家门店,最终被淘汰。而另一部分总经理敢于尝试直播业务,虽然也有波折,却成功打开了新的增长通路。时代的水流永远向前,固守过往不动的人,以为是在守成,其实是在自缚。当一次又一次说出“以前都是这样做的”时,思维已经在停止更新,心态也开始抵触变化。与其用过去的经验拖住自己,不如带着过往积累去探路,为自己寻找新的位置和意义。

随口说“我不知道”的人,放弃了学习和成长的权利。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可这句话用于哲学课堂没问题,在职场上如果没有后半句“但我愿意去学”,就是在把未知当作拒绝行动的理由。真实职场中,不会某件事本来无可厚非,但若因此就停在原地,便失去了“活水”的机会。王兴提到过,一个年轻员工面对未知的任务,没有说“我不会”,而是坚定地回应“我可以学”,这才是打开职业生涯局面的钥匙。世界变化太快,没有人能保证永远“都知道”,但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把“不知道”作为新的起点,持续充电与实践。常说“我不知道”的人,会被视作不愿意承担、不具备成长力的标志,这比技术能力不足更让人寒心。

把“那该怎么办”挂在嘴边的人,是在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别人。

这句话表面上是请求帮助,实则是一种潜在的“甩锅”,意在传递“我做不到,你来搞定”的信号。马斯克在特斯拉上海建厂时,喜欢中国工程师的一点在于,他们从不简单说“那该怎么办”,而是回答:“我去想办法解决。”团队需要的是问题解决者,而不是问题复读机。习惯说“那该怎么办”的人,往往潜意识中不想承接问题带来的压力和责任,却又希望事情自行解决。这种状态下,能力再强,也无法成为组织的中坚力量。因为领导要的是主动找方案、愿意背责任的人,而不是情绪和问题的传播者。

AI和自动化正在加速裁剪“重复者”,而行动者永远有立足之地。

裁员季的暗流从不声张,却在一个个无声的时刻里已经做出了选择。企业与岗位之间,靠结果和责任连接,凡是拒绝行动、推脱责任、抵触变化的人,终会被快速替代。在AI能够完成大量标准化工作的今天,唯一无法被取代的是人类面对未知时的韧性和主动。无论是临近客户提案时挺身而出,还是在遇到“不可能”任务时肯去尝试,都在告诉世界:我的存在值得被信任与依靠。职业的安全感从来不来自合同,而来自行动本身。

修心养性,是不被轻易裁掉的底气所在。

曾国藩说,事上磨,乃能成其学;学以立德,德以载事。人在世间谋事,无非是以品性为基,以行动为要,以思维为锚。真正让人可托付、不被替代的,不仅仅是能力,更是修身处事的方式。养成“先行动,再总结”的习惯,比任何“安全感”的幻想更可靠。养成“主动承担”的习惯,比任何“功劳”更值得珍惜。养成“学习未知”的习惯,比任何“经验”更有未来价值。在裁员和晋升的每个关键关口,这些内在的品格,就是你被留下来的理由。

真正的自保之道,是在每个微小的选择里,选择走向主动和成长。

在一次次的会议中,不说“这不关我事”,而是默默记下可以协助的部分;在接到不熟悉的任务时,不说“我不知道”,而是说“我可以学”;在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时,不说“不可能”,而是说“我尽力去做”;在问题出现时,不说“那该怎么办”,而是先想“有哪些方案可尝试”;在看到新的方法时,不说“以前不是这样做的”,而是思考“这能带来什么改变”。这些细小的语言和选择,塑造的是你的职业护城河,也构筑了你在变局中不被淘汰的护身符。

不被裁掉的本质,是让自己成为组织不可替代的支点。

任何岗位都可被取代,但承担结果、持续进步、主动探索的人,很难被真正替代。在商业社会里,你的价值,不在于你完成了多少可被替代的任务,而在于你是否能在关键时刻,帮助组织渡过难关,是否能在混乱中找到秩序,是否能在变化中快速学习并转化成成果。成为这样的人,比任何“稳定工作”的幻想都安全,比任何“岗位铁饭碗”的承诺都可靠。

如夜话,至此。